——朝堂激辩征兵策,各执一词
杜甫抱拳,身姿恭谨地躬身行礼。
言辞之中满是恳切之意,声音因对百姓苦难的痛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而微微颤抖。
“陛下,现今征兵之策,初衷虽为保我大唐江山社稷稳固,然其施行手段过于暴虐,致使民间哀鸿遍野,种种惨状,笔墨难以尽述。”
“乡间十室九空,老弱病残者形单影只,无人照料扶持,田园荒芜一片,庄稼颗粒无收。”
“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长此以往,民心必将尽失,国家根基亦将动摇,国将不国啊!”
“《管子》有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正如臣诗中所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下民间贫富差距悬殊至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处境堪忧,恳请陛下详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深陷苦难泥潭,臣每念及此,心中便如刀绞般疼痛,悲痛万分。”
他的声音微微哽咽,眼眶中泪光闪烁,眼中满是悲戚之色,仿佛朝堂之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真切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煎熬。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瞬间像炸开了锅一般,议论纷纷。
吏部侍郎李大人顿时面露不悦之色,脸上的肌肉因愤怒而微微抽搐。
他猛地一甩衣袖,情绪激动地厉声反驳道:“杜大人,你所言差矣!”
“如今国难当头,强敌如虎狼般环伺四周,安禄山、史思明之流贼心不死,妄图颠覆我大唐锦绣江山。”
“征兵御敌乃是燃眉之急,刻不容缓。若不广泛招募兵勇,又如何能将外敌抵御于国门之外,扞卫我大唐广袤无垠的疆土?”
“此乃舍弃小义而成就大义之举,百姓理当以家国为重,怎能违抗天命?”
李大人心中怒火中烧,觉得杜甫实在过于迂腐,全然不懂当下局势的危急紧迫,竟在这关键时刻提出这般不合时宜的言论,丝毫不顾国家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机。
他一边慷慨激昂地说着,一边用余光迅速扫视着周围的大臣,试图从他们的表情神态中捕捉到支持自己的迹象。
心中暗自担忧杜甫的建议若被采纳,自己负责的军事部署计划将会遭受极大影响,不仅可能无法立下战功,还极有可能被上头怪罪责罚。
李大人是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一心只追求仕途上的高升发达,在他心中,军事上取得胜利是自己晋升的关键所在,所以他极力主张强硬的征兵政策,对百姓所遭受的疾苦则显得极为冷漠,毫不关心。
这时,礼部尚书孙大人稳步站了出来,他神色从容。
慢条斯理地说道:“李大人所言虽有一定道理,但杜大人关心百姓疾苦,亦是一片赤诚忠心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