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长叹一声,眉头紧蹙,忧色难掩:“贤弟,这长安城中,权贵奢靡无度,百姓困苦不堪,如此天壤之别,叫我怎能不痛心疾首!正如古人云‘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如今安禄山叛军肆虐,百姓流离失所,而杨国忠之流却在朝堂结党营私,致使朝政腐败,这世道,实在是艰难啊!”
李明无奈劝道:“子美,我深知你的忧愁,可这世道艰难,凭你一人之力,又能改变几何?”
杜甫目光坚定,望向远方,语气铿锵:“我虽人微言轻,但手中这支笔,定能化作揭露真相的利刃,为百姓振臂发声!纵使‘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我也要一试!”
杜甫大步迈向那张破旧不堪的书桌,桌角磨损严重,摇摇欲坠,似在低诉着岁月的沧桑。
昏黄黯淡的烛火,在幽暗中摇曳不定,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无情吞噬。
微光之下,他紧皱的眉头与满是忧思的面容愈发清晰。
桌面的纸张被微风轻轻拂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宛如在急切地催促他倾诉心底的万千情愫。
他创作时,常常忘记吃饭,饭菜摆在一旁早已凉透,他却浑然不觉,只是专注地盯着眼前的纸张,手中的毛笔不时蘸墨,墨汁滴落在桌面上,形成一小滩黑色的印记。
创作《兵车行》时,他的思绪飘回街头巷尾。
那些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百姓,恐惧绝望的眼神仿若就在眼前。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诗句从笔下缓缓流淌而出,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战争的深切控诉,以及对百姓苦难的悲悯之情。
他仿佛看到,战车滚滚前行,扬起漫天尘土,遮蔽了日光;战马嘶鸣阵阵,满是悲壮与无奈;出征的士兵神色凝重哀伤,眼神中透着对未知前路的恐惧,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而他们的身后,送行的亲人哭声震天,“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那哭声中满是不舍、担忧与绝望,却又无力改变命运的轨迹。
想到安禄山叛军的暴行,以及百姓们在战火中的悲惨遭遇,杜甫的悲愤之情更甚,笔下的诗句愈发沉痛。
李明在一旁静静看着,待杜甫停笔,忍不住开口:“子美,你这诗写得如此沉痛,可权贵们又怎会在意呢?”
杜甫抬头,目光炯炯,坚定地说:“哪怕只有一人因我的诗,看到百姓的苦难,我便没有白写。我相信,这些文字终会如点点星火,燃起正义之光。就像元好问评价诗之力量时所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我的诗,便是要为这世间苦难作笺注!”
构思《丽人行》时,客栈外夜色如墨,万籁俱寂,偶尔几声犬吠,打破这夜的寂静,更添几分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