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

泪湿红尘 醉风饮月 1268 字 8天前

杜甫闭目,长安水边的奢靡场景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睁眼,眼神中满是愤懑与悲悯。

他想到杨国忠及其妻妾的奢靡模样,那些贵族丽人在水边的傲慢与放纵,与百姓的困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切奢华都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是对百姓血汗的无情掠夺。

他的笔在粗糙泛黄的纸张上缓缓移动,似在与不公的世道进行一场无声的对抗。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他轻声低吟,眼前浮现出那日阳光明媚,渭水河畔垂柳依依,河水波光粼粼,岸边繁花似锦,本是一派美好的春日盛景。

然而在他心中,却满是对百姓苦难的悲悯。因为这繁华的背后,是百姓的悲惨生活,是他们难以言说的痛苦与无奈。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他笔触加快,脑海中贵族丽人纷至沓来。

她们身着华丽的绫罗绸缎,绣着精致的花鸟图案,裙摆拖地,如行云流水;手持绘有山水的团扇,轻摇慢摆;发髻高耸,插满金银珠宝,光彩夺目。

她们嬉笑打闹,银铃般的笑声在河边回荡。

而她们的身后,奴仆们毕恭毕敬,眼神中满是谦卑与无奈,与丽人的高傲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唐朝,贵族与奴仆等级森严,贵族尽享荣华富贵,奴仆却饱受压迫,生活困苦不堪。

诗作问世后,迅速流传开来,杜甫的风格也逐渐走向成熟。

他不再是那个专注于个人理想的年轻书生,而是以笔为剑,刺向社会的黑暗,成为百姓的代言人。

他的诗作在长安文人中迅速传播,有人惊叹于他的才华与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赞赏他批判现实的勇气;也有权贵对此不满,认为他诋毁朝廷、扰乱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