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赵顺和三妮儿成亲后,他现在干活儿的劲头更足了。基本上哪儿有活,哪儿就能看到他的身影。
老太太心疼女婿,让他多歇歇,他总说:“娘,我一把子力气,不累。”
老太太嗔怪道:“你个憨货,这么多干活的,哪用的着你累死累活。让你悠着点儿你就悠着点儿,把身子使脱了,可怎么要孩子?你也老大不小的了,多上点心吧?”
赵顺呵呵傻笑:“娘,我有的是力气,不耽误生孩子。我跟三妮都商量好了,今年家里已经有两个生的了,这事明年再说,要不忙不过来。”
“家里这么多人呢,咋就忙不过来,你们就放心生,回头我给你们看。”
这儿媳妇和闺女就是有差别,家里这些孩子,也就赵平是因为没有亲娘的缘故,老太太给看大的,其余几个,她还从来没上过手。
不过即便她想帮着照顾,也用不上,我这儿人手确实充足。
家里的事有云朵和小六她们,外边的事除了田征和阿一他们,还有小学堂里的那帮孩子们呢。
小学堂的这些孩子们,三个班分别设班长,班长下面又设组长。每天根据阿一他们汇报上来的各处情况,给孩子们安排劳动计划。
养殖场和山坡地这边,秦叔和娘家大哥带着,年纪小点的负责拔草喂食,年纪大点的就帮着打扫圈舍,顺便让大哥他们给讲解一下牲畜家禽们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时的注意事项。
田地那边,有赵家大哥和二栓带着,年纪小点的可以浇水除草,年纪大点的可以帮着翻地施肥,从种到收,只有亲自跟着实践一番,才能领会其中的要领。
自从有了小学堂的这些劳动力,尤其是那些半大孩子,养殖场和田地里就相当于有了帮工,大人们也轻松不少。先讲解,再做示范,最后把任务一分,李伯他们就负责来回巡视就好了。有了孩子们的加入,40亩地如同毛毛雨,不用专门请帮工,也能忙得过来。
有了手把手的教授,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也积累了不少知识,增长了不少见识,并且还学以致用。起码今年上湾、下湾的红薯地也都基本实现了扦插种植,算是通过这种方式推广开来。
还别说,这些孩子们在学堂干活那是很卖力,很积极的,不知道他们在家是不是也这么勤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