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隆刚刚登上皇位之际,心中就怀揣着北伐的宏伟志向。时间来到了元嘉七年(公元 430 年)的阳春三月,他毅然决然地下达命令,派遣右将军到彦之作为统帅,引领着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等将领,率领大批士兵乘船沿着河道挺进河南地区。与此同时,英勇无畏的骁骑将军段宏则统率八千精锐骑兵,如疾风般向着重要的军事要地——虎牢(现今位于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一带)急速进军。而豫州刺史刘德武更是毫不示弱,亲率一万名身经百战的精兵强将,对敌军展开凌厉的夹击之势。此外,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也肩负重任,率领整整三万雄师劲旅,严密地监督着各个战场的战况发展。
然而,当到彦之率领大军开始推进之后,狡猾的北魏军队竟然迅速地将其全部兵力从河南集中调遣至河北地域。面对这一局势变化,刘义隆果断采取应对措施,任命前征虏司马尹冲担任督司雍并三州豫州之颍川、兖州之陈留二郡诸军事,并授予其奋威将军的名号以及司州刺史的职务,责令他坚守虎牢这座至关重要的城池。
小主,
时光匆匆流逝,转眼已进入金秋十月。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北魏成功攻陷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重镇金墉城(如今地处河南省洛阳市西北部)。紧接着,在十一月的时候,形势愈发严峻起来。到彦之所部终究难以抵挡气势汹汹、大规模向南渡江而来的索虏兵马,只能节节败退。先是洛阳沦陷元嘉八年,即公元 431 年,当时的皇帝刘义隆派遣大将檀道济率领大军北上,前去支援正被强大的魏军重重围困的滑台。这一路上,檀道济所部与来势汹汹的魏军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交锋。
檀道济不愧是久经沙场的猛将,他指挥若定,麾下将士们更是勇猛无畏,因此在大多数战斗中都取得了胜利。然而,尽管他们奋勇作战,但最终还是迫于魏军源源不断的阻击和干扰,导致行军进程受到严重阻碍,不得不停滞不前。
可惜的是,由于檀道济的军队未能及时赶到滑台实施救援,这座重要的城池终究还是不幸落入了魏军之手。随着滑台的失守,刘义隆精心策划的第一次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元嘉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 450 年。此时的北魏愈发嚣张跋扈,竟然在刘宋的边境地区肆无忌惮地进行大规模狩猎活动。刘义隆得知这个消息后龙颜大怒,当即下诏书命令淮水、泗水一带的各个郡县,要根据北魏敌军的具体规模灵活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可以选择坚守城池抵御敌军,或者直接向寿阳(现今位于安徽省寿县)方向撤退转移。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北魏方面派出了整整十万精锐骑兵,如狂风骤雨般突然杀到。面对如此庞大且凶猛的敌人,南顿太守郑琨和颍川太守郭道隐二人惊慌失措,竟然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自己所镇守的城池,落荒而逃。
二月的时候,刘宋一方的军事重地悬瓠(如今的河南省汝南县)也遭到了北魏军队的重重包围,形势变得异常危急。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然而,此时的南北朝局势却风起云涌,充满着紧张和不安。
北魏君主经过深思熟虑,派遣永昌王拓跋仁率领大军,将此前在六个郡县掳掠而来的众多百姓,浩浩荡荡地迁往汝阳(现今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汝阳县)。这一举动引起了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高度警觉,他深知这些百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绝不能让他们落入敌手。于是,刘义隆当机立断,派遣自己的心腹爱将刘骏率领精锐部队,务必在三日之内对拓跋仁的军队展开偷袭阻击。
刘骏接到命令后,不敢有丝毫怠慢,迅速集结兵力,马不停蹄地向目标进发。然而,由于拓跋仁早有防备,加上北魏军队的战斗力十分强悍,刘骏的这次偷袭行动最终以溃败告终。尽管刘骏奋勇作战,但无奈敌我力量悬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北魏军队顺利完成迁徙任务。
与此同时,北魏军队对悬瓠城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这座城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刘义隆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急忙派遣南平内史臧质与安蛮司马刘康祖一同率领大军前去增援。双方在悬瓠城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攻防战,一时间杀声震天,血流成河。
然而,经过长达四十二天的艰苦鏖战后,北魏君主拓跋焘意识到继续攻打下去并非上策,于是果断下令撤军北还。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暂时告一段落。
北魏撤军之后,刘义隆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相反,他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趁势对北魏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然而,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刘宋的东路和中路北伐军队在战场上连连遭遇失利,不仅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战果,反而损兵折将,狼狈不堪。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刘义隆不得不重新审视战局,并认为西路的柳元景等军队此时不宜孤军深入,遂下达命令让他们尽快撤退。
就这样,原本雄心勃勃的北伐计划最终化为泡影,刘宋军队不仅失去了大量的领土和资源,就连弘农(如今的陕西省华阴县)、潼关(现今的陕西省潼关县)等重要的军事要地也都落入了北魏军队的手中。至此,北魏军队士气大振,乘胜追击,对刘宋发起了全面进攻。而刘宋则被迫由攻势转为防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之中。
十一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进驻邹山,后长驱南下,围攻彭城,直取悬瓠、项城,又趋寿阳,渡淮水南进,意图长江一带。魏军至长江北岸后,破坏民房,声言渡江,建康官民皆感到畏惧恐慌,刘义隆遂令都城内外戒严,募兵买马,布防军事。还悬重赏购北魏太武帝君臣首级,又命人将毒酒投放至江北空村中,但毒杀魏军将士未遂。后北魏向刘宋请婚,许诺若两国永结姻亲便不再南下进攻,刘义隆未允许。次年,碻磝失守,刘义隆听闻魏军将大举入侵,急令广陵太守刘怀之自烧城府、船只,率民渡江。后魏军进攻山阳不利,转而攻盱眙,刘宋将领臧质率兵坚守,终使得北魏退兵,刘义隆对其多加赞赏。但魏军退兵途中,屠害众多百姓。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从此刘宋民生萧条,朝政日渐衰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次北伐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刘义隆听闻魏太武帝驾崩,又欲北伐,得到鲁爽等人的支持。但太子中庶子何偃却认为此前的战争伤亡尚未恢复,不宜妄动,上一次反对北伐的沈庆之亦进谏试图阻止北伐,刘义隆不肯听从。青州刺史刘兴祖得知北伐消息,进言请派青冀二州共七千兵直指中山(今河北省定县),占据河北要地,并取当地农作物补充军粮,若成功,河南守军亦当溃败,率北伐主力的张永更可北渡黄河作支援。刘义隆一心只想收复河南,仍不听劝。五月,命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攻碻磝,司州刺史鲁爽、颍川太守鲁秀兄弟与山阳太守程天祚率四万荆州兵攻许洛(今河南省许昌与洛阳之间),雍州刺史臧质攻潼关。然因久攻碻磝不破,萧思话遂率军退还历城,后鲁爽等人见萧思话撤军,亦退兵,第三次北伐也再次无功而还。
太子谋反,遇弑身亡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太子刘劭、始兴王刘浚在吴兴女巫严道育的蛊惑下,私底以巫术诅咒刘义隆及江夏王刘义恭,刘义隆知道后下令彻查此事,并严加诘责刘劭等人,而巫女严道育却早已潜逃,致抓捕无果,刘劭、刘浚不停请罪,刘义隆才对巫蛊一事未予深究。
元嘉三十年(453年),刘义隆听说刘劭等人仍与严道育秘密来往,且一直对其包庇掩护,不禁大怒与失望,开始与侍中王僧绰、尚书仆射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商议废黜太子刘劭一事。刘劭得知消息后,立刻与他的心腹、将领陈叔儿及斋帅张超之等密谋叛乱,后借伪造的圣旨率太子宫卫队进入皇宫,张超之率人闯入合殿,弑杀了正与徐湛之秘密商谈的刘义隆。
刘义隆时年四十七岁,谥号景皇帝,庙号中宗,葬于长宁陵,宋孝武帝刘骏践阼[zuò]后,追改谥号为文帝,庙号太祖。
责臣怠政
左仆射王敬弘,性情恬淡,淡泊名利,在朝廷内外享有盛誉。但在签署文书时,从来不先亲自审阅一遍。某日,刘义隆让他随同听取民间诉讼,就一件疑案询问王敬弘,然王敬弘回答不出,刘义隆脸色大变,责怪左右侍臣没有预先把案卷的副本递给王敬弘。但王敬弘却回答他已经看到了案卷的副本,但是看不懂。刘义隆非常生气,此后虽然对他仍然礼敬,却不再与他共商国事。
孝亲尊长
元嘉六年(429年)三月,刘义隆因为生母章太后胡氏早亡,对待外祖母苏氏便十分孝顺恭谨,苏氏去世后,刘义隆到灵前恸哭,并打算为外祖母追封爵位,让群臣讨论商议。丞相殷景仁认为自古没有封外祖母爵位的先例,刘义隆才作罢。
在皇姐会稽长公主的一次宴会中,公主起身对刘义隆拜伏叩地两次,义隆不知其用意,亲自将她扶起来。公主大哭着请求刘义隆以后能够放刘义康一条生路。刘义康也跟着流泪,并抬手指着宋武帝刘裕陵寝所在地蒋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内)发誓,答应了公主的请求。随后刘义隆马上将自己喝的酒封起来赐给刘义康,并且给他写信交心。
荒唐捞钟
元嘉七年,公元 430 年,那是一个局势紧张、风云变幻的年份。彼时,刘宋的诸位将领们正全神贯注地部署着北伐的军事防线,他们个个神色凝重,心中怀揣着收复失地、重振国威的壮志雄心。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刘义隆这位皇帝陛下却突然心生一念。
他想起了当年父亲刘裕灭掉后秦时的一段往事。那时,刘裕曾下令将后秦皇宫中的巨大铜钟运回江南。可令人惋惜的是,在运输途中,其中一只巨钟竟意外沉入了洛水之中,从此杳无音讯。这个遗憾一直萦绕在刘义隆心头,于是他当机立断,派遣将领姚耸夫率领一千五百名精兵强将前往洛水河畔,试图打捞起那只失落已久的巨钟。
接到命令后的姚耸夫不敢怠慢,即刻率领部下奔赴目的地。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只为能早日完成使命。然而,正所谓世事难料,就在姚耸夫一行人即将抵达洛水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原来,左卫将军杜骥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向姚耸夫进献谗言。他巧舌如簧地劝说姚耸夫暂时放下捞钟之事,转而去守卫金墉城。姚耸夫一时之间被杜骥的言辞所迷惑,未能深思熟虑便改变了行军路线,带领部队直奔金墉城而去。
可是,当姚耸夫到达金墉城后,眼前所见的景象却让他大惊失色。只见敌军兵强马壮,气势汹汹,而己方兵力单薄,根本难以与之抗衡。面对如此险峻的形势,姚耸夫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撤军。
消息传到京城,刘义隆龙颜大怒。再加上杜骥趁机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诬告姚耸夫临阵脱逃、畏敌不前,刘义隆更是怒不可遏。最终,在盛怒之下,刘义隆下令将姚耸夫处死。
此事一出,朝野震惊。人们纷纷感叹命运无常,同时也不禁反思起来。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有时却可能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无法看清事情的真相和本质。就像我之前对于刘义隆的印象,仅仅停留在辛弃疾诗词中所描绘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那般仓促与狼狈。但经过深入细致的了解之后,我才恍然发觉,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取决于评价者当时所处的立场和持有的态度。
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在生活中,我们绝不能轻易相信他人的一面之词,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分析去真正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做出准确、客观且公正的评价,避免因为盲目听信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错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