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刘义隆身边的亲信司空王华站了出来,冷静地分析道:“陛下,依臣之见,徐羡之等三位权臣之所以会痛下杀手除掉少帝,无非是因为他们害怕少帝日后羽翼丰满之时会拿他们开刀。所以如今他们既然已经冒险迈出了这一步,必然不会在短时间内再次弑杀新帝,以免激起天下人的愤怒。而且这三个人虽然位高权重,但彼此之间的权力也是相互制衡的,谁也无法一家独大。如此一来,他们更不可能轻易做出这种自毁长城之事。”听了这番话,刘义隆原本紧绷的心弦稍稍放松了一些,但心中的疑云仍未完全散去。刘义隆听从建议,接受了帝位。侍中散骑常侍嶷之、给事黄门侍郎中孔璩[qú]之、中书侍郎何尚之等臣特地上表陈情,赞颂刘义隆的帝相风骨、美好品质,表明了他得民心、顺天意而即位的正统性。后州府佐吏皆俯首称臣,纷纷上奏请求刘义隆在州府官衙前题字,所有事宜都依照皇宫里的标准进行,但刘义隆皆不准许。
小主,
同年,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刘义隆怀着满腔壮志离开了江陵这个他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临行之前,他经过深思熟虑,任命王华为州府长官,并委以重任,让他镇守陕西这片广袤而又关键的土地;同时,派遣到彦之监督管理襄阳地区。这一系列人事安排彰显了刘义隆对于国家治理的精心谋划和深谋远虑。
就在这一年的八月份,刘义隆终于抵达了都城建康。这座繁华的都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在如今江苏省南京市的大地上。当得知皇帝即将到来时,群臣们纷纷涌向都城西南的重要军事堡垒——新亭。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直以来都是建康城的一道坚实屏障。如今,它成为了迎接刘义隆回宫的重要场所。
当刘义隆的车辇缓缓驶入新亭时,群臣们激动地跪地高呼万岁。刘义隆面带微笑,向众人挥手示意。随后,他带领着众大臣首先前往初宁陵,去祭拜那位开创大宋江山的伟大人物——宋武帝。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刘义隆献上祭品,虔诚地叩首行礼,表达对先帝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祭祀完毕后,刘义隆一行人方才动身前往正殿。此时,百官早已恭候多时,他们手捧着象征皇权的玺绶,恭敬地呈献给刘义隆。然而,刘义隆却表现出谦逊之意,再三推辞不肯轻易接受这份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在众人苦口婆心的劝说之下,最终他还是略带犹豫地接过了那沉甸甸的玺绶。
就在同一个月里,刘义隆在太极前殿正式即位称帝。一时间,钟鼓齐鸣,彩旗飘扬,整个宫殿充满了喜庆祥和的气氛。为了显示自己的仁德与宽厚,刘义隆随即下令大赦天下,让那些曾经犯错或遭受冤屈的人们重获自由。此外,他还更改年号为“元嘉”,寓意着一个崭新而美好的时代即将来临。
不仅如此,刘义隆深知笼络人心的重要性。于是,他追赐给各位文臣武将不同等级的官位,按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赐位制度予以封赏。此举无疑大大鼓舞了官员们的士气,使得朝堂上下一片欢腾。
刘义隆登上皇位之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兄弟。他亲自前往太庙参拜祖先,表示自己继承大统乃是顺应天命。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初宁陵,再次祭奠宋武帝。在此期间,他还特意下诏要求重新翻修原庐陵王刘义真的陵墓,并将其灵柩隆重地迎入都城。这一举动充分展现了刘义隆对于亲情的重视以及对于手足之情的深厚眷恋。升司空徐羡之为司徒,江州刺史王弘为司空,尚书令傅亮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抚军将军、荆州刺史谢晦为卫将军,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卫将军、南徐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为骠骑将军,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皇弟刘义恭为抚军将军,封江夏王。调任豫州刺史刘粹为雍州刺史,骁骑将军管义之为豫州刺史,南蛮校尉到彦之为中领军。追封生母胡婕妤为章皇太后,皇弟刘义宣为竟陵王、刘义季为衡阳王,立妃袁氏为皇后。
诛杀权臣,统揽朝政
话说那徐羡之、傅亮以及谢晦等人,敏锐地察觉到了刘义隆对他们的深深猜忌。于是乎,打从一开始,他们就悄悄地与刘义隆的心腹——到彦之和王华展开密切交往。这些人妄图通过与刘义隆亲近之人建立深厚关系,从而获取他身边亲信们的信任,并借此机会向刘义隆表明自己的耿耿忠心。
时间来到了元嘉元年(公元 424 年),此时的刘义隆面对着刚刚残忍杀害兄长刘义符和刘义真的傅亮等人,内心深处不禁充满了疑虑和恐惧。他暗自思忖着:“这几个人如此心狠手辣,今日能杀我兄弟,难保他日不会起谋反之念!”想到此处,刘义隆顿生杀意,决意派遣兵马将这几个乱臣贼子一举拿下。然而,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到彦之站了出来。只见他苦口婆心地一番劝解,言辞恳切,条理清晰,终于使得刘义隆暂时放下了心头的戒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元嘉二年(公元 425 年)已经来临。这一年,身为司徒的徐羡之和担任尚书令的傅亮,竟然先后三次上书请求归还政权于刘义隆。起初,刘义隆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两次,但最终还是批准了他们的请求。自此以后,刘义隆正式开始亲自主持并管理所有的政务。
可谁曾想,事情并未就此平息。不久之后,在徐羡之侄子徐佩之、侍中程道惠以及吴兴太守王韶之等人接二连三的奏议之下,朝廷再次颁布诏令,要求徐羡之返回朝中参与议政。这般一来,刘义隆对于徐羡之的忌惮之情愈发强烈起来……
少帝被废黜之际,司空徐羡之心生忧虑,唯恐刘义隆登基后会将至关重要的荆州重镇托付给旁人。经过深思熟虑,他凭借着录尚书事这一要职所赋予的权力,毅然决然地任命谢晦暂时接替掌管七州诸军事、兼任抚军将军以及领护南蛮校尉和荆州刺史等职务。如此安排,意在让谢晦成为朝廷在外的得力援手与坚实依靠。
小主,
此后,刘义隆正式确认并下达诏令,任命谢晦出任荆州刺史一职,同时还额外赐予他使持节的殊荣。不仅如此,没过多久,刘义隆更是对谢晦频频施以丰厚赏赐。然而,面对这诸多恩赐,谢晦却表现得谦逊有加,一一委婉回绝。最终,在刘义隆的再三恩准之下,谢晦才动身前往江陵走马上任。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元嘉三年(公元 426 年)正月。就在这个时候,刘义隆颁布诏书,详尽罗列了徐羡之及其党羽们的种种罪行。诏书中严词指出他们手握重权却肆意妄为,甚至存有谋逆篡位的不轨之心。紧接着,刘义隆传召徐羡之和傅亮入宫觐见。徐羡之深知自己犯下的罪孽深重,难以逃脱死刑惩处,万念俱灰之下,于出城途中选择了自尽身亡,以此了结自己罪恶的一生。
刘义隆在铲除徐羡之之后,并未停下惩治奸佞的步伐。他紧接着下令诛杀了傅亮以及谢晦的儿子谢世休,与此同时,还将谢皭、谢世平、谢绍等谢氏家族中的子弟尽数拘捕入狱。谢晦眼见自己的亲人和族人遭受如此劫难,心急如焚,赶忙向文帝上书申诉冤情,期望能够得到宽宥。可惜的是,无论他如何苦苦哀求,最终都未能改变既定结局,一切努力皆付诸东流。
最终,谢晦毅然决然地举起了反叛大旗。面对这一局势,刘义隆果断下达命令,派遣中领军将军到彦之、征北将军檀道济以及骁骑将军段宏等诸位将领联合起来,共同出兵征讨谢晦。不仅如此,刘义隆更是亲率大军西征,以显示他平定叛乱的决心和勇气。
时间来到二月,到彦之和檀道济率领着军队一路追击,终于在隐矶这个地方(位于当今湖南省临湘市的东北部、长江的南岸)与谢晦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经过一番激战,谢晦的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随后,他们乘胜追击,又在延头(现今湖北大悟县的东南部)成功地将谢晦擒获,并将其押解送回到都城。
当刘义隆得知这一胜利消息时,他正身处芜湖(地处安徽省芜湖市的南部)。听闻捷报传来,刘义隆满心欢喜,当即决定班师回朝。回到都城之后,刘义隆毫不留情地下令将谢晦及其一众党羽全部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然而,就在这场平叛之战中,尽管檀道济因诛杀叛贼立下赫赫战功,但他却未能因此摆脱刘义隆对他的猜疑之心。原来,檀道济身边的心腹之人皆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之士,而且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才华出众、意气风发。这些因素使得刘义隆始终对檀道济心存忌惮。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元嘉十三年(公元 436 年)的三月。此时,刘义隆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虑和不安,于是降下诏书,下令将檀道济交由廷尉处置。与此同时,檀道济的儿子——时任给事黄门侍郎的檀植等人,也一并遭到牵连,共计十一人皆被诛杀。就这样,曾经为刘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檀道济一家,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体恤民生,开创盛世
刘义隆统揽朝政后,加强朝廷内外官吏的品德与能力建设,元嘉三年(426年),派散骑常待袁渝等大臣巡行诸州郡县,考察官员政绩,体察民情,又让各郡县向朝廷奏报当地的行政得失;刘义隆还不断督促宗族子弟多加自勉自律,元嘉六年(429年),命江夏王刘义恭出任荆州刺史后,写信告诫他应严于律己、忠君辅政、克勤克俭等为人处世之义理,又曾于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在为衡阳王刘义季践行时,教导孩子们应多思民苦、勤俭节约;此外刘义隆自己也勤勉于政、惜才尚贤,自元嘉三年始,每年都会亲临延贤堂听取狱讼三次,还多次亲临玄武馆检阅军队,元嘉五年主动下诏征取利国利民的正直之言,元嘉十一年征召朝廷内外有才之士。
元嘉四年(427年),刘义隆行幸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故地,于丹徒宫中宴请帝乡父老,免除当地这一年的租布税,减轻服五岁刑犯人的刑罚。五月,都城发生瘟疫,遣官员巡抚慰问,行医给药,对那些没有家属善后的死者,赐棺材以安葬。次年,都城内相继发生大火、水灾,皆遣使前往安抚赈灾。此后三十年间,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南)、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义兴(今江苏省宜兴市)等郡县多次遭受水、旱、火、瘟疫等灾害,刘义隆皆遣使巡抚慰问,拨款赈济灾民,且酌情减免当地税务。元嘉八年(431年),刘义隆遣特派官员亲自提审一些狱讼案件,下令简化狱讼、减轻徭役。同年,抚军长史、南蛮校尉张邵因触犯律法当处死,刘义隆念他曾是宋武皇帝时的旧功臣,赦免其死罪。元嘉九年(432年),诏令追赐给已故太傅长沙王、已故大司马临川武烈王等旧功臣祭庙,载名于史册,统治期间还曾多次亲临老将旧臣之家,给予抚恤慰问。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再次行幸丹徒,减免丹徒、沿途各郡县的租税,同时登记曾与宋武帝刘裕一同作战建国的人及子孙后代,给予赏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元嘉八年(431年),刘义隆感国内农事荒废已久,游民渐多,为保障民生、充实仓廪[lǐn],特下诏劝民农桑,对那些在农耕方面有特别突出的人给予重赏。元嘉十七年(440年),对那些庄稼收成不景气的郡县,减免赋税。元嘉二十年(443年),命各郡县根据百姓从事农桑的勤懒程度,进行赏罚,并亲率百官于城郊举行耕种仪式。元嘉二十一年(444年),下令借贷粮种给那些愿意从事农桑而又缺乏粮种的人,对种田千亩者,给予厚赏,同年还命各郡县官员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引导百姓从事合适的农业。
元嘉十五年(438年),刘义隆下令修建国学馆,征召豫章人儒学家雷次宗至都城,让他招收学徒,讲授学业,为国培养人才。此外,刘义隆还特命丹阳尹庐江人何尚之、太子率更令何承天、司徒参军谢元分别开设玄学、史学、文学,还特地赏赐一些讲学有功之人。元嘉十九年(442年),下诏修缮孔庙及学校房舍。
刘义隆在位三十年间,因时因势推行经济政策,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发展,国力得到了大力提升,境内人口繁盛,百姓安居乐业,朝野上下皆重视操守品行,江左的民风民俗淳朴,有“元嘉之治”之称。
刘义隆之弟彭城王刘义康原为荆州刺史,镇守江陵,平陆县令河南人成粲[càn]写信给王弘劝说他推荐刘义康入朝议政,元嘉六年(429年),又再次上书陈言刘义康宜入朝辅政,于是刘义隆下令让刘义康领司徒一职,征召为侍中、录尚书事等,与王弘共同辅佐朝政。王弘多疾,且做事谦虚推让,内外众多公务都推给刘义康处理。太子詹事刘湛曾在刘义康手下做事,认为刘义康忠诚有才,于是常常在刘义隆面前夸赞刘义康。元嘉九年(432年),王弘去世,刘义隆让刘义康代替王弘领扬州刺史一职。
刘义隆即位后积劳成疾,身体虚弱,常年卧病于床,刘义康入宫侍奉医药,尽心尽力,刘义隆遂将朝廷内外事务交由他全权处理。刘义康担心一旦刘义隆驾崩,重臣檀道济将不可控制,于是在元嘉十三年(436年),刘义康借刘义隆重病复发之由,紧急召檀道济入朝,趁机将他逮捕。朝中一些大臣见刘义隆疾病愈加严重,都主张宜立刘义康为皇帝,且刘义隆在危病时还曾让刘义康起草顾命诏书,义康身边亲信也多劝他为帝。刘义隆病愈后察觉到了朝堂风向,其心腹左仆射殷景仁等也总被刘义康的宠臣刘斌等人诬陷构害,刘义康愈加不顾客套礼节,随意僭[jiàn]越君臣界限。刘义隆认为刘义康有了谋反之心,从此,皇帝与宰相渐生嫌隙、离心离德。
元嘉十七年(440年)十月,刘义隆陆续杀掉、流放刘义康的一众党羽。但是,在刘义康辞去州刺史一职后,刘义隆还增给他督广、交二地的诸军事。刘义隆表面上对刘义康十分优待与信任,实则仍有提防。他在看了龙骧参军巴东扶令育建议召刘义康回朝的奏书后,立即将扶令育抓进监狱并赐死。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刘义康牵涉进太子詹事范晔等人的谋反一罪中,刘义隆特赦其死罪,将义康一家贬为庶人,流放到安成郡,派宁朔将军沈邵安成公相率兵看守刘义康等人。
元嘉二十四年(447年),豫章胡诞世、前吴平县令袁恽等人谋反,想再次立刘义康为皇帝,刘义隆将刘义康等迁往广州流放,仍让沈邵跟随监视。但沈邵恰好在出发前病逝,北魏此时也举兵入侵到了刘宋的军事要地瓜步(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东南),天下纷扰动乱。太子刘劭及尚书左仆射何尚之等劝谏刘义隆除掉刘义康,后于(451年)派中书舍人严龙赐死刘义康,并按照王侯之礼将其安葬于安成郡。
三度北伐,朝政渐衰
一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