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当孙权荣登吴王位之时,他开创性地设立了一个全新官职——节度官。这个职位责任重大,需掌管军队粮草等物资的调配事宜。令人瞩目的是,首任节度官正是徐详!他肩负起如此关键且繁重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确保军粮供应的顺畅和稳定。
然而,命运无常,徐详终有离去之日。在他离世之后,孙权经过深思熟虑,有意让诸葛恪接替其节度官之位。可就在此时,远在蜀汉的诸葛亮却迅速得知了这一消息,并毫不犹豫地修书一封寄给了东吴的统帅陆逊。信中的言辞恳切,指出诸葛恪性格上存在疏忽大意之处,恐怕难以胜任节度官这般至关重要的职务。诸葛亮希望陆逊能够劝说孙权改变主意,另觅贤能之士担当此职。从这一系列举动不难看出,徐详在调度军粮方面的工作必定是做得极其严谨细密,毫无疏漏可言,以至于连诸葛亮都对他的能力赞赏有加,并且对其后继者的选择表现得如此关切。
胡综生平事迹
胡综,这位东吴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于 183 年降生于豫州汝南郡固始。然而命运却早早地对他露出了残酷的一面——幼年时期便失去了父亲这一重要依靠,只能随着母亲四处避难,最终流落到江东地区。
时光荏苒,当胡综年仅十四岁时,他有幸投身于孙策麾下,成为一名门下循行。在此期间,他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机敏的头脑,逐渐崭露头角。后来,他又来到吴郡,与当时尚未即位的孙权一同求学,这段同窗之谊也为日后两人紧密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 200 年,孙策不幸遇刺身亡,其弟孙权继承大业,出任讨虏将军一职。胡综因其卓越表现得到重用,被委以金曹从事的重任。此后不久,他更是随军出征,参与讨伐黄祖之战,并因战功卓着而获封鄂长。
随着时间推移,孙权地位不断攀升,官至车骑将军。此时,他再次征召胡综,将其调入书部任职。在这里,胡综与是仪、徐详共同掌管着军政机要事务,成为孙权决策时不可或缺的智囊团成员之一。
在胡综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中,有着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平定东吴将领晋宗叛乱一事。当时晋宗背叛吴国投降曹魏,形势一度危急。关键时刻,胡综挺身而出,与贺齐率领轻装部队迅速出击,巧妙运用战术,成功将晋宗生擒活捉。此役过后,胡综因功被加封建武中郎将,声名远扬。
此外,当刘备兴兵自白帝城进发之时,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胡综临危受命,深入各县精心选拔兵员,最终招募到六千名精锐之士。他以此组建起两部解烦兵,并亲自担任右部督,带领这支劲旅奋勇作战,多次化解危机,为保卫东吴立下汗马功劳。
且说那胡综,实乃东吴之重臣也!昔日他曾与周鲂齐心协力,并肩作战,一同征伐那作乱的将领彭绮。此二人紧密合作,精心谋划,于战场上纵横驰骋。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浴血奋战,终得平定叛乱,使得东吴境内重归安宁,局势得以稳固。
而论及胡综之政治成就,亦是颇为显着。当孙权受封吴王之时,因其功勋卓着,胡综获封亭侯之爵。待到孙权正式称帝之后,更是对其委以重任,任命他为侍中之职,并晋封为都乡侯。彼时,胡综与徐详一并担任左右领军,其后又被拜为偏将军,同时兼任左执法一职,掌管诉讼事务。
自孙权掌控江东以来,诸多重要的诰文、册封任命的文书以及致他国的往来书函等,皆由胡综亲自操刀撰写。此外,他还曾建言献策,提议制定律法条例,明文规定若地方官员擅自离开职守返家奔丧,则处以死刑。而在辽东一事当中,胡综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协助辅吴将军张昭与孙权消除嫌隙,达成和解。
然胡综此人亦有独特之处,其生性好酒,每每饮酒之后,便欢呼雀跃,放浪形骸,尽情纵意。时而与人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兴致高昂之际,甚至会扑打身旁之人。不过,孙权深知其才华出众,故而对他这些行为多有包容,并未加以苛责怪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至赤乌六年时,胡综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一岁。其身后,儿子胡冲承继了都乡侯这一爵位,继续为东吴效力。胡综一生,可谓功绩斐然,名垂青史矣!
是仪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本姓某氏,此人于早年之时,最初仅是县中的一名小吏。然而,凭借自身出众的能力和不懈的努力,他后来得以在郡里获得职位。但命运似乎总是充满波折,在郡中任职期间,他竟遭到了郡相孔融无情的嘲弄与讥讽。或许正是因为这一不堪回首的经历,让他毅然决然地更改了自己的姓氏,从此以“是”为姓。此后,他辗转依附于刘繇门下,并随着局势的动荡不安,一同避难来到江东之地。直至建安元年,刘繇所率领的军队遭遇挫败,无奈之下,是仪只得再次迁徙居所,最终定居于会稽一带。
政治生涯:时光荏苒,转眼间便来到了建安五年。此时,孙权已然统领整个江东地区,展现出非凡的雄才大略。他听闻了是仪的才能与声名,于是特意发出诏令,对其加以征召。随后,孙权赐予是仪骑都尉一职,委以重任,命其专门处理机要事务。可见孙权对是仪的信任与器重非同一般。
在建安二十二年,吕蒙筹谋着一场惊天动地的行动——袭取关羽。当他向众人阐述自己的计划时,是仪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并力劝孙权采纳此计。事实证明,他们的决策无比正确。
建安二十四年,是仪更是追随孙权亲自出征讨伐关羽。因其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英勇无畏,孙权特地下旨任命他为忠义校尉,以示嘉奖。
魏黄初元年,孙权决定将都城定在武昌。在此关键时刻,是仪再度得到重用,被授予裨将军之衔。不仅如此,他还获封都亭侯爵位。面对如此殊荣,是仪却始终保持着谦逊淡泊的心态,坚决推辞掉孙权欲授予给他的部队。
在黄武年间,是仪前往皖城,在将军刘邵麾下效力。其间,他巧妙运用智谋,成功诱骗曹休进入圈套,进而一举将其击溃。此次战功赫赫,使得是仪荣升为偏将军。之后,他奉诏入朝,全面掌管尚书事务,并总管朝廷之外的众多官员。同时,他还肩负起处理各类诉讼案件的重要责任。此外,是仪更身负教育众公子读书学习的使命,可谓是身兼数职,却能游刃有余。
外交贡献:
在嘉禾三年的时候,蜀汉那位睿智聪慧、名震天下的丞相诸葛亮与世长辞。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三国大地,引起了各方势力的关注与震动。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东吴之主孙权果断地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他派遣了能言善辩且机智过人的是仪作为使者,前往蜀汉以加强双方之间的联盟关系并增进彼此的友好情谊。
是仪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踏上了前往蜀汉的征程。一路上,他深思熟虑如何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展现出东吴的诚意与善意。当他终于抵达蜀汉之后,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以及优雅得体的言行举止,成功地赢得了蜀汉君臣们的好感与信任。
回到东吴之后,是仪详细地向孙权汇报了此次出使的经过与成果。孙权对于是仪出色的表现非常满意,对他赞赏有加。不久之后,孙权便任命是仪担任尚书仆射一职,让他在朝堂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