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

泪湿红尘 醉风饮月 1602 字 2天前

一直沉默不语的刑部尚书郑大人这时缓缓开口,打破了短暂的沉默:“杜大人,话虽如此,但战乱当前,若无足够的兵力,又如何能切实保护百姓呢?这其中的平衡,实在是难以寻觅啊。”

郑大人说这话时,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眼神中满是忧虑与无奈。

他深知杜甫的话句句在理,可作为刑部尚书,他也明白军事力量对于维护国家稳定的至关重要性。

只是在这两难的艰难境地中,实在是难以做出抉择,内心充满了纠结与挣扎。

郑大人为人正直无私,心思细腻缜密,在朝堂上一直默默关注着各方动态,他尊重杜甫的为人和观点,可在如此复杂棘手的局势下,也感到深深的迷茫与无奈,不知该何去何从。

杜甫态度恳切地回应道:“郑大人所言极是,寻求平衡确实困难重重,但并非毫无办法。”

“比如,我们可以对征兵制度进行改良优化,避免过度征调同一地区的青壮劳力,给予百姓一定的休养生息时间。”

“对于出征士兵的家属,给予更多的抚恤和悉心照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兵源充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民心,稳定局势。”

杜甫一边耐心地解释着,一边用手比划着,眼中满是期待与希望,期望能说服众人,为百姓争取到一些实实在在的权益和保障。

肃宗皇帝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锁,神色凝重,目光在杜甫与其他大臣之间来回扫视,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他的内心十分纠结矛盾,一方面深知军事力量对于平定叛乱、重振大唐的重要性,这是国家稳定的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又无法忽视杜甫所言百姓的悲惨境遇,那是他心中难以放下的牵挂。

他心里明白,这两方的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却难以抉择,不知如何才能找到一个万全之策,既能解决军事问题,又能顾及百姓的感受。

大殿内一时安静了下来,众人都屏气敛息,静静地等待皇帝的裁决。

过了许久,肃宗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疲惫与无奈:“杜爱卿所言,朕亦有所耳闻。此事关乎重大,影响深远,需从长计议。”

“众爱卿可就此商讨出一个两全之策,既能保证兵源充足,满足军事需求,又不致让百姓太过困苦,民不聊生。”

他的声音中带着疲惫与无奈,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与无助,似乎被这复杂的局势和沉重的责任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

他轻轻揉了揉太阳穴,缓缓靠在龙椅的靠背上,脸上露出一丝倦容,心中暗自感慨这江山社稷的担子实在是太过沉重,压得他有些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