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时光邮局
林昭站在邮局柜台前时,掌心攥着的信封已被汗水浸出深色痕迹。这张印着蓝色鸢尾花的信笺,承载着她二十岁到三十岁的全部秘密——包括她会在明年春天死于骨髓纤维化的诊断书。她将手指按在泛黄的牛皮纸封口处,突然想起十年前那个同样闷热的午后。
那时刚做完骨穿的她蜷缩在医院走廊,手机屏幕亮着顾沉发来的消息:"昭昭,我在梧桐巷发现一家超棒的糖炒栗子"。她盯着CT报告单上"骨髓纤维化早期"几个字,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化疗会让头发掉光,而顾沉最爱吻她垂在肩头的发梢。
"小姐,您要寄存到哪一年?"柜台后的老人敲了敲玻璃。林昭惊醒般抬头,看着电子屏上跳动的年份,突然将信封抽回来:"不寄存了。"转身时撞到身后人的相机包,胶卷哗啦啦散落一地。
第一幕:镜中倒影
2005年的梧桐巷总飘着桂花香。顾沉举着相机追拍林昭飞扬的裙角时,镜头里突然闯入几个穿白大褂的人。他们抬着担架从巷尾老宅出来,盖着白布的轮廓分明是个人形。林昭踮脚捂住顾沉眼睛,却被他睫毛扫得掌心发痒。
"那是苏家阿婆。"林昭拉着顾沉退到墙根,"她每天在窗边浇绿萝,上周突然倒下了。"她声音轻得像飘落的桂花瓣,"医生说就算找到适配骨髓,七十岁也经不起移植手术。"顾沉感觉怀里的人在颤抖,却不知她颤抖的真正原因。
深夜的医院走廊,林昭看着镜子里泛青的眼圈。护士掀开她后背的病号服,二十三个针孔在冷光灯下泛着紫红色。"今天有个好消息。"医生翻着检查报告,"配型库里找到90%吻合的供体。"林昭盯着窗外被风吹散的薄雾:"如果手术失败..."
"成功率65%。"医生推了推眼镜,"但如果不做手术,按照现在纤维化速度..."剩下的话被监护仪的警报声吞没。林昭摸到枕下的胶片,是顾沉拍的她在桂花雨里转圈的模样。胶片边缘被摩挲得发毛,像她正在枯萎的生命。
第二幕:谎言之茧
2007年平安夜的雪下得很大。林昭裹着顾沉的灰色围巾,看他在雪地上画出巨大的爱心。他睫毛上的雪粒在路灯下变成碎钻,说要在春天带她去北海道看樱花。林昭突然剧烈咳嗽,指缝间绽开红梅般的血点。
确诊第三年,她开始偷偷服用羟基脲。药瓶藏在化妆包夹层,和顾沉送的口红挤在一起。当顾沉在出租屋发现散落的药片时,她正对着镜子练习冷漠的表情:"这是避孕药。顾沉,我们分手吧。"
窗外急救车的鸣笛声由远及近,林昭想起苏阿婆窗台上干枯的绿萝。她狠心摔碎两人攒钱买的樱花酒盏,瓷片划破脚踝时,比骨髓穿刺更疼的是顾沉通红的眼睛。在他摔门而去的震动里,林昭吞下三倍剂量的止痛药。
第三幕:时光褶皱
2015年深秋,顾沉在拍卖行见到那组名为《蚀》的摄影作品。黑白照片里,女子蜷缩在满是针管的浴缸中,水面漂浮着干枯的绿萝叶片。当他看清作者栏"林昭"两个字时,报价牌从颤抖的指间滑落。
重症监护室的玻璃窗结着白霜。林昭身上插着十七根管子,呼吸面罩上的雾气时浓时淡。顾沉握着她的手,摸到指关节异常的凸起——那是骨髓纤维化的典型症状。床头病历卡密密麻麻写着:脾脏肿大、血小板减少、股骨头坏死...
"其实当年找到的供体..."主治医生欲言又止,"是您三年前在骨髓库登记的资料。"顾沉想起分手那晚林昭眼里的决绝,突然明白她摔酒盏时为什么要特意站在窗边——为了让他看清楼下等待的救护车。
终章:未寄信笺
林昭葬礼那天下着冻雨。顾沉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个铁盒,里面装着十年间她写的365封信。最新那封写着:"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种的蓝鸢尾应该开过十季了。其实当年医生说,若用你的骨髓移植,排异反应会要我的命..."
最后几行字被氧气管蹭花了:"记得苏阿婆的绿萝吗?我偷摘了片叶子压在诊断书下。它活得比我们都久,原来有些生命,终究要成为另一个人活着的养料。"信纸背面是用针管笔画的简笔画:穿病号服的女孩踮脚吻相机镜头,窗外飘着永远不会停的桂花雨。
后记:骨髓纤维化患者因骨髓逐渐被纤维组织取代,常伴随严重贫血与骨痛。文中林昭服用的羟基脲虽能延缓病情,却会加速骨髓衰竭。这种在希望与绝望间撕扯的痛楚,比任何文学渲染都更蚀骨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