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刘昱率领着几十个人毫无征兆地闯进了萧道成的住所。当时正值盛夏,酷热难耐,萧道成因为天气炎热而光着膀子躺在床上酣睡。刘昱见状,非但没有丝毫怜悯之意,反而心生恶念。他蛮横地下令让萧道成立刻站起来,接着竟然把萧道成那裸露在外的腹部当作箭靶子,张弓搭箭,准备射击。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幸好一旁的王天恩赶忙出言劝阻,刘昱这才勉强改变主意,改用没有箭头的箭向萧道成射去。然而此后,刘昱依旧对萧道成心存杀意,甚至变本加厉地采取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举动。他不仅命令手下之人用坚硬的木头精心雕刻出萧道成的身形,更是在这木像的腹部处细致地画上箭靶,以供自己以及身旁的侍从们肆意射击取乐。这般行径实在是残暴至极!
除此之外,有一次刘昱竟然亲自率领一队人马气势汹汹地突袭了萧道成所居住的领军将军府。他妄图以此逼迫萧道成现身,并趁机将其残忍杀害。然而面对如此凶险的局面,萧道成却表现得异常沉着冷静,始终稳如泰山般坚守在府内,丝毫没有被刘昱的威胁所吓倒。见此情形,纵使刘昱再怎么气急败坏,也是无计可施,最终只能悻然作罢。
对于刘昱这种肆无忌惮的恶行,连一向宠溺他的陈太妃都看不下去了。她心疼萧道成无辜受累,忍不住出声责骂刘昱,希望他能够有所收敛,不再如此胡作非为。或许是因为心中尚存一丝对母亲的敬畏之情,又或许只是暂时的偃旗息鼓,总之经陈太妃这么一骂,刘昱总算稍稍消停了一阵子。
而另一边,萧道成与袁粲、褚渊、刘秉四人因位高权重且关系密切,被时人合称为“四贵”。可是自从经历了刘昱接二连三的暴行和侮辱后,萧道成内心深处渐渐萌生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废掉刘昱这个昏庸无道的皇帝,另立新君。
打定主意后的萧道成开始暗中行动起来。他首先悄悄联系到了袁粲和褚渊二人,坦诚地向他们表露了自己想要废立刘昱的想法。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袁粲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他觉得刘昱之所以会做出这些荒唐之事,完全是因为年纪尚小、不懂事所致,只要加以引导和管教,日后未必不能成为一代明君。因此,袁粲坚决反对废立之举,这使得萧道成原本的计划不得不暂且搁置。
但是萧道成并没有就此放弃,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另寻他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转而结交了直阁将军王敬则。这位王敬则倒是个爽快之人,听闻萧道成的意图后,二话不说便答应与其联手合作。随后,王敬则又成功地拉拢了刘昱身边的侍卫杨玉夫、陈奉伯等共计二十五人加入到他们的阵营之中。至此,一支以推翻刘昱统治为目标的势力已然悄然形成,只待时机成熟便可付诸行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元徽五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夜幕降临,繁星闪烁,整个京城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这一天,正是民间传统的七月七日乞巧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仰望星空,祈求心灵手巧和幸福美满。
然而,宫廷之内却是另一番景象。皇帝刘昱此时正沉浸在酒醉之中,他下达了一道奇怪的命令给侍从杨玉夫:“今晚乃是七夕佳节,传说织女会渡过银河与牛郎相会。你去庭院中等候,如果看到织女渡河,立即前来向朕禀报;若是看不到,朕便要取你性命!”说罢,刘昱便摇摇晃晃地走向仁寿殿东阿毡幄,倒头呼呼大睡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杨玉夫静静地站在庭院中,仰望着浩瀚夜空,心中忐忑不安。二更时分,万籁俱寂,杨玉夫确信刘昱已经进入了深度睡眠状态。这时,他悄悄唤来了同伴杨万年,两人对视一眼,心领神会地点点头。他们从怀中掏出防身用的短刀,蹑手蹑脚地走近刘昱的卧榻。
寒光一闪,刀刃无情地划过刘昱的脖颈,鲜血四溅。年仅十五岁的刘昱就这样在睡梦中结束了自己短暂而荒唐的一生。杨玉夫和杨万年迅速割下了刘昱的头颅,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
随后,他们马不停蹄地将这颗血腥的头颅交到了王敬则手中。王敬则接过头颅,不敢有丝毫耽搁,快马加鞭赶往萧道成的府邸。来到府门前,王敬则用力拍打着大门,并高声呼喊:“刘昱已死!刘昱已死!”
然而,屋内的萧道成听到门外的呼喊声后,心中却充满疑虑。他担心这可能是刘昱设下的圈套,派人假装报信来引他出门,然后趁机将他杀害。于是,任凭王敬则如何呼喊,萧道成都坚决不肯打开府门。
王敬则心急如焚,眼见无法说服萧道成,无奈之下,他只得使出最后的办法——将刘昱的头颅高高抛起,越过院墙扔进了萧道成的府内。
萧道成见一颗人头从天而降,不禁吓了一跳。待他定下心神,仔细查看那颗头颅,确认正是刘昱无疑。至此,他才相信刘昱真的已经命丧黄泉。萧道成不再犹豫,翻身上马,率领亲信直奔皇宫而去。
一路上,消息不胫而走,众人得知刘昱被杀的消息后,无不欢呼雀跃,高呼万岁之声响彻云霄。次日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了皇宫那巍峨的宫墙上。萧道成身着华丽朝服,迈着沉稳的步伐再次踏入了这庄严肃穆的宫殿。他此次前来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以皇太后的名义颁布诏书。
随着内侍高声宣读诏书之声在朝堂回荡,众人皆惊。诏书中明确指出,将在位不久但暴虐无道的刘昱废黜为苍梧郡王,并迎接安成王刘准登基称帝。此消息一经传出,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而那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后废帝刘昱,虽然年纪尚轻,但其性情之残暴却令人发指。南朝着名史学家沈约在其所着的《宋书·卷九·本纪第九》中有过这样一番评价:“但凡亡国之君,虽说最终都走向覆灭之路,但起初各自的行径却不尽相同。前废帝刘子业终日沉迷游乐,对礼节全然不顾,生活更是奢靡无度,出行之时常常传令开道,惊扰百姓。然而,这苍梧王刘昱呢?他竟然将身为君王应有的仪态尽弃,整日留恋于民间,流连忘返。不仅衣冠不整,还时常独自一人纵马狂奔,远离京城。尽管他们前期所为各有差异,但最终失去皇位并命丧黄泉的结局却是如出一辙啊!”
就连后世的历史学家蔡东藩也曾对此发表感慨:其一,这年仅十四岁的幼主,其残酷暴虐之举实属史上罕见,简直前所未闻;其二,这位幼主自小就道德沦丧到这般地步,即便后来在宫廷之中殒命也实在让人觉得太迟了些。倘若他能在十岁那年便早早夭折身亡,那么刘家王朝的兴衰更替恐怕至今仍是个难以揣测的未知数呢。
君王荒唐,权臣摄政。国之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