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表字长玉,原名瑗,于公元 394 年降生于南朝宋琅邪开阳这个地方。自小聪慧过人的他,长大后凭借自身出众的才能与不凡的见识,顺利进入了晋琅邪王大司马府,并担任其中的典军一职。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东晋末年。彼时天下动荡不安,各方势力纷争不断。值此风云变幻之际,徐爱毅然决然地选择追随刘裕踏上北伐之路。在这漫长且艰苦的征程中,徐爱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总能精准地领会到刘裕的战略意图。正因如此,他逐渐得到了刘裕的赏识与器重。
待到刘宋建立初期,徐爱的仕途愈发顺遂起来。历经武帝、少帝以及文帝等数位君主在位期间,他始终深受信赖。尤其是文帝,不仅常常委以重任,让他负责传达重要旨意,还时常与其探讨兵略之事,将国家军事机密放心地交予他处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刘宋政权看似平稳发展之时,一场惊天巨变骤然降临——刘劭竟然狠心弑杀了文帝!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徐爱并未惊慌失措,而是当机立断,迅速向南奔逃,归附了孝武帝。孝武帝深知徐爱之才,当即任命他为领着作郎,责令其负责编撰修纂国史。自此,徐爱在新的职位上继续发挥着自己的才华,为刘宋的历史书写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帝时期:明帝登上皇位之后,由于早在他身为藩王之时便已和徐爱之间产生了深深的积怨,这股怨恨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焰一般难以熄灭。于是,在泰始三年的时候,明帝毅然决然地下旨将徐爱远远地迁徙到了遥远而又荒僻的交州。那交州之地,路途艰险,环境恶劣,对于被放逐至此的徐爱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般的经历。
晚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明帝最终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随着明帝的驾崩离世,徐爱的命运迎来了转机。他终于得以重返阔别已久的京都。经过多年的磨难与波折,徐爱凭借着自身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一步步爬上了仕途的阶梯,最终官拜中散大夫一职。然而,人生无常,命运多舛。公元 475 年,徐爱走完了他坎坷起伏的一生,与世长辞。值得一提的是,徐爱此人颇具史才,在孝武帝在位期间,他曾经统领着作郎一职,并奉皇帝之命继续撰写由何承天草创而成的宋史。他的众多着述成果,后来都成为了沈约所编纂的《宋书》重要的参考依据。
何承天出生于公元 370 年,乃是东海郯(现今位于山东省郯城县)人士。他不仅是南朝宋时期赫赫有名的天文学家,还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数学家以及成就斐然的史学家。
说起何承天的家庭背景,那可真是非同一般。他的母亲正是东晋时期声名远扬的史学家徐广的姐姐。自小,何承天便受到舅舅徐广的悉心教导,在经史百家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逐渐精通其中精髓。
时光流转至东晋末年,年轻有为的何承天投身军旅,成为了南蛮校尉桓伟帐下的一名参军。此后,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朝代更迭,何承天也步入了刘宋朝为官之列,并先后担任过浏阳令、宛陵令等职务。
在政治生涯中,宋文帝在位期间,何承天得到重用,出任尚书祠部郎一职。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到朝廷礼仪制度的制定工作之中,凭借着自身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为完善国家的礼制规范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元嘉十九年(公元 442 年),何承天更是身兼数职,除了原本的尚书祠部郎之外,还兼任国子博士这一要职。不久之后,因其出众的能力和正直的品性,他又被擢升为御史中丞。何承天生性刚正不阿,对于权贵阶层的不法行为从不姑息迁就,敢于挺身而出进行弹劾,从而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赞誉。
而在天文学领域,何承天同样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对天文历法进行了深入且持久的钻研探索,经过长年累月的观测积累以及精心推算,终于在元嘉二十年(公元 443 年)大功告成,完成了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历法着作——《元嘉历》。这部历法成功地纠正了以往旧历中的诸多讹误之处,使得对日月食现象的预测变得更为精确准确。在当时那个时代,《元嘉历》无疑堪称先进之作,因而很快就获得了宋文帝的青睐并得以正式采用推广。
史学成就方面,公元 439 年,即元嘉十六年,这一年对于史学研究来说具有非凡意义。就在此时,才华横溢的何承天接到皇帝诏令,开始着手编撰伟大的历史着作——《宋书》。他凭借着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史才,精心构思并逐渐搭建起这部巨着的基本框架。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地完成了一部分本纪、列传以及志书的撰写工作。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亲眼看到《宋书》最终完稿成书。但即便如此,他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并未白费,其取得的丰硕成果成为后来者沈约撰写完整《宋书》时的重要基石和宝贵参考资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思想观念领域,何承天始终坚定地秉持着儒家思想理念。面对当时盛行的佛教及其宣扬的因果报应和轮回之说,他毫不畏惧地挺身而出,表示坚决反对。为此,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诸如《达性论》《报应问》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章。这些作品从自然规律和人性本质的独特视角出发,对佛教教义展开了深刻而犀利的批判。这种大胆创新且富有洞见的观点一经问世,便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一般,在当时的思想界掀起轩然大波,并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众多学者纷纷参与其中,各抒己见,使得这场思想交锋愈发精彩纷呈。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人,是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也是“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
话说那沈约,命运多舛。其父亲在他尚且年幼之时便遭诛杀而亡故,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小小的沈约不得不踏上漫长且艰辛的奔波逃亡之路。一路上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然而,年幼的沈约并未因此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与追求。
时光荏苒,终于熬到了孝建二年(公元 455 年)九月,宋孝武帝大赦天下。至此,沈约方才结束了这段充满苦难的流亡生涯,并与其母一同定居于他乡。虽然年少时经历诸多磨难,但沈约始终保持着一颗勤奋好学之心,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各类书籍,日积月累之下,终成博学之士。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沈约的才华渐渐为人所知。后来,他有幸受到朝廷的征召,得以入京面圣。济阳人士蔡兴宗,此人亦是爱才惜才之人,早有耳闻沈约之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故而对他格外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