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武将许徐盛

徐氏略记 缓安甫 2579 字 8天前

然而,当徐盛将自己的计策告知众将士时,却引来了一片质疑之声。许多将领都认为这样的防御手段不过是虚张声势,根本无法阻挡魏军强大的攻势。但徐盛心意已决,他坚信自己的计策定能奏效,不顾众人反对,毅然决然地投入到防护墙的修筑工作之中。

经过数日的艰苦奋战,一道绵延数百里的防护墙终于拔地而起,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于长江之畔。而此时,曹丕率领的大军也已经兵临广陵(今江苏扬州)城下。当他们隔着滔滔江水望见对岸那座雄伟壮观的防护墙时,无不惊愕失色。只见那防护墙高耸入云,连绵不绝,一眼望不到尽头。再加上当时正值长江涨水季节,水流湍急,浪涛滚滚,使得魏军想要渡江进攻变得难上加难。

曹丕望着眼前的景象,不禁长叹一声:“吾虽有千军万马,然至此亦无用武之地啊!”无奈之下,曹丕只得率领大军悻悻而归。直到此刻,那些曾经对徐盛之计心存疑虑的将士们方才如梦初醒,纷纷对他的先见之明和果断决策钦佩不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惜天妒英才,不久之后,徐盛便与世长辞。好在他的英勇事迹并未随着他的离去而被人们遗忘,其子徐楷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并接过了统领军队的重任,继续为保卫东吴的疆土而浴血奋战。

在那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吴国将领蒋钦曾如此评价徐盛:“此公忠勇异常且强悍无匹,不仅胆识过人更具非凡的谋略和气度,尤为擅长统率万余人规模之大军,实乃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

而晋朝那位着名的史学家陈寿,则在其鸿篇巨制《三国志》中将徐盛与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潘璋以及丁奉这共计十二位东吴赫赫有名的武将共同列入一传,并给予了高度赞誉:“此皆为江东之猛虎悍将也,孙吴政权理应对这些忠心耿耿之士加以优厚相待,委以重任。”

就连南朝宋时期的学者刘义庆亦在其所着的《徐州先贤赞》里对徐盛不吝赞美之词:“徐盛素以敦厚正直和无畏勇气声名远扬,每逢曹操率军来犯濡须之时,孙权每每遣将出征御敌,而徐盛总是位列前茅,身先士卒,奋勇杀敌。”

晚唐时期着名诗人孙元晏曾经挥笔写下一首赞颂徐盛的诗歌:“欲把江山鼎足分,邢贞衔册到江南。当时将相谁堪重,徐盛将军最不甘。”这首诗所讲述的乃是曹魏黄初二年(也就是公元 221 年)时发生的一段往事。彼时,孙权迫于形势无奈之下只得向曹丕俯首称臣,而曹丕则派遣使者邢贞携带册封诏书来到江南,正式册封孙权为吴王。就在这次册封仪式之上,众多吴国大臣齐聚一堂,但其中唯有徐盛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愤懑之情。

无独有偶,南宋时期的知名学者章如愚也曾对包括徐盛在内的诸多吴国将领作出过一番评价。他认为像程普、黄盖、甘宁、徐盛、潘璋、朱然、朱桓、贺齐、凌统、全琮以及吕范这些人,无一不是智勇双全之辈。他们不仅拥有足够的智谋来统率千军万马,而且其勇武程度更是足以抵御任何强大的敌人。可以说,在章如愚看来,这些将领个个都能胜任自己肩负的重任,没有一个是名不副实之人。

轶事典故之“二将和好”:话说当年,徐盛初任芜湖县令之时,发生了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那时,蒋钦的一名部下官吏犯了法事,恰巧落入了徐盛手中。徐盛向来执法严明,毫不手软地将这名官吏逮捕入狱,并迅速上表呈给孙权,恳请将其处以极刑以正国法。

而此时的蒋钦呢?他正率领着军队屯驻在宣城一带,忙于征讨豫章郡内肆虐横行的盗贼们。孙权深知蒋钦领军在外,若应允了徐盛的请求,恐怕会影响军心士气,于是权衡再三后并未批准徐盛的奏请。这可让徐盛大为光火,心中对蒋钦难免产生了些许埋怨与责怪之情。

时光荏苒,转眼间曹操大军压境,气势汹汹地向着濡须发起了猛攻。值此危急关头,蒋钦与吕蒙肩负起统率众多将士抵御曹军的重任。徐盛见此情形,不禁心生忧虑,整日提心吊胆,总觉得蒋钦会趁机公报私仇,加害于己。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蒋钦不仅没有丝毫报复之意,反而时常当着众人的面夸赞徐盛的种种长处与功绩。久而久之,徐盛那颗原本充满猜忌与防备的心渐渐被蒋钦的高尚品德所感化、折服。最终,二人摒弃前嫌,握手言和,成为了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挚友。此事一经传出,顿时在军中乃至民间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纷纷传颂这段佳话,赞不绝口。

徐盛一生忠勇双全、智谋过人,是东吴的杰出将领。他早年以少胜多击退黄射,后在濡须之战、夷陵之战等屡立战功,还以伪长城之计吓退曹丕,被陈寿赞为“江表之虎臣”,为东吴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