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环顾四周,仔细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和村民们的反应,心里渐渐有了一些想法。我走到一位正在拆卸道具的大叔身边,问道:“大叔,你们这是……”
“还能干嘛?拆了呗!折腾了这么久,一分钱没赚到,还倒贴了不少,谁还有心思搞这些?”大叔语气里充满了抱怨。
我和陈强又走访了几户村民,发现问题主要出在文化差异上。我们提供的方案是根据我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而李家村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与我们村有很大差异,方案照搬过来自然水土不服。
比如,我们村以传统手工艺品闻名,而李家村则以特色农产品为主;我们村的民俗表演以热闹喜庆为主,而李家村的传统戏剧则更注重故事性和艺术性。这些差异导致我们的方案在李家村难以落地生根,最终导致了项目的失败。
我和陈强回到村委会,心情十分沉重。这次的失败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意识到推广工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我们不能再想当然地照搬经验,而是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尊重每个地方的文化差异。
“看来,我们得重新调整策略了……”我喃喃地说,目光落在了桌上那份被退回来的方案上,心里五味杂陈……
“我们不能气馁,”陈强握住我的手,他的手掌宽厚温暖,给我力量,“李家村的失败恰恰提醒了我们,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我点点头,从沮丧中振作起来。我们连夜修改方案,实地走访,与村民们同吃同住,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发展需求。我们学习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乡村旅游,如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渐渐地,我们摸索出了一条“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我们帮助村庄挖掘自身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项目。有的村庄建起了民俗博物馆,有的村庄开办了农耕文化体验园,有的村庄成立了民间艺术团……
我们就像播种文化的使者,脚步遍布各个乡村。几年时间,我们帮助数十个村庄成功打造了田园综合体,吸引了大量游客,也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佳佳,你看!”这天,陈强指着手机上的一条新闻,兴奋地说,“咱们的事迹被报道了!”
我接过手机,只见新闻标题赫然写着:《文化之舟,驶向远方——记青年乡村创业者朱佳佳和陈强》。报道详细讲述了我们这些年为乡村文化传承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称赞我们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领头羊”。
看着报道,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自豪。但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佳佳,下一步你有什么打算?”陈强问我。
我沉思片刻,说:“我想,我们可以……”
我的话还没说完,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来电显示是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