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晓亮园林下海城

草根奋斗记 枊烟 1226 字 8小时前

晓亮和袁玲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当火车进入市郊,晓亮指着窗外的山山岭岭,那彩色的森林中,漂浮着一层绫纱般的白雾,各种形状绿色的伞层层叠叠,在雾中若隐若现。晓亮说:“你看到了吗?这简直是人间仙境,这是咱们京源独有的风景,不然为什么被国人称华中绿宝石呢。”

袁玲的家乡自豪感写进了桃花般笑颜,她说:“我们的家乡这样美,我们的生活无论哪方面都不比城里差,为什么人们总向往城市呢? 城市再好又不是我们的。有的打工者,房子都租不起,睡桥洞。为何宁愿抛弃家产田地都不愿回乡呢?过去人们常说,‘谁不说咱家乡好?’为什么家乡现在就对他们没有了吸引力呢?”

晓亮说:“以前农村集体经营时经济难得搞活,收入太低,人们形成了一个固定思维,总认为城市里遍地是黄金。其实不然,你看我爸妈坚持在家乡创业,到现在比当初出去打工的人,经济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倍。 ”

袁玲说:“你说的不完全对。农村也可以发财,城市也可以发财,要看路子对不对,还要看有没有头脑。咱爸是聪明人,咱村也有出去发了财的人,那是人家有技术,有聪明的头脑。”

晓亮说:“不是每个人都非常聪明的,像咱们村肯干的人也很多,但最终只能维持温饱。还是得靠特种农副业和工业来支撑经济。咱们没人才,搞工业没实力。”

袁玲说:“不是没有可能,得慢慢找机会,有了工业,出去打工的人一定会回来,我发现咱们邻村的一块山坡上种了一大块桔子园,每年都有橘子在京源市卖,供不应求。如果能大量种植,卖不完的橘子都可以做成饮料,那不就有工业了。 ”

晓亮眼里放光说:“咱们的荒山有的是,那白蜡园林往上走,没有大对接白蜡树的地方都可以栽桔子树。就怕像过去种梨子一样,一个产业挣钱,一窝蜂都上,最后市场上价格上不去,吃亏的还是咱农民。”

袁玲说:“什么叫宏观调控呢?在这里就派上用场了。统一规划,各种经济作物按比例成规模发展,就不会出现因农产品生产过剩而掉价的现象。”

晓亮拍着巴掌开怀大笑,引来火车上人们的目光。人们用好奇的目光看着这对青年男女,看他们的行为举止,觉得像是小两口,又都谈论的全是发展经济的大事。有好奇的乘客也加入了他们的讨论。

一中年男性乘客说:“我们奉城的脐橙全国闻名,全国的市场该算大吧?整个县都规模化种植了这种水果。多了还是消不动,价格低才消的动。可现在种果树,虽很多机械化代替人工,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可是机械工具是一笔很大的投资,由水果的价格来消化是不现实的。还有外地也有人家的优势水果,自己的东西再好,都不能盲目扩大种植。”

晓亮心里在盘算,村里最大的优势是山多水多田地多,看样子只有搞多种经营,才能应对市场不测的风云。

男人们在谈论,袁玲靠在靠背上,闭上眼睛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