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生意可以过一段时间看看,遇到适合自己的生意再下手也不迟。
不知道她从哪儿得到的那么多信息,诲人不倦、不厌其烦地帮我到处寻找招工广告。让我躺在病床上,用她的手机一个个拨打她抄下来的招工电话。
想想她说的也是道理。那位备受尊重的老人,在祖国的南海之滨,画了一个圈,短短十几年,深圳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籍籍无名的小渔村,华丽丽的转了一个身。
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更是日新月异、脱胎换骨般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第四大城市,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经济总量远超一般省会城市。更是孕育出一大批大家耳熟能详的超级实体,华为,腾讯,平安,比亚迪等等,据说全球500强已经有超300家在深圳开展业务。
她解释,你想想吧,整个西北1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总人口2300万,深圳的城市面积1000平方公里,人口已经差不多快2000万了,这么大的体量,你要是能找到方向,不管做点什么,都是很容易的事情;随便做点什么,都要比年内地的工资标准高太多吧。
确实是这样,我来深圳前在街道小厂的工作就是单休,月工资260块钱,奖金是没有的,只能靠想象,梦里会发一点。
2000年时候,在深圳你只要找份工作,工资肯定在1000块钱以上,现在看是少了点儿,可是在当时,放在全国层面看,已经相当的显眼了。深圳的最低工资标准,基本上相当于我在街道小厂里,辛辛苦苦干四个月的工资总和了。
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她传输的理念:看一个城市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最简单只需要看看当地有没有大型连锁性商超,如大润发,沃尔玛,家乐福之类;有没有大型5星级、甚至跨国性质酒店,如香格里拉,维也纳,希尔顿之类;有没有大型连锁快餐巨头,如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之类;如果你在街上走一圈,很容易就看到有这些商业,基本可以确定这个城市的营商环境,消费能力,交通物流等等都是可以的。
毕竟这种大型商业,投资方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前期考察,深思熟虑,市场调研,详细预案,智囊慎重考虑,才最后拍板,并且力求投资一家就要成功一家,没有撤退可言。比如现在的深圳,毫无疑问,这个地方值得投资。
这个观念倒是实实在在的,回到老家永城,豫东地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市小城,城市建成面积不到40平方公里、城区30万人,你投资开一家五星酒店,有几个人会去入住,一年到头能有几天满房的机会;招商引进来一家大润发,倒是要有人进去买买买;开一家肯德基、麦当劳,有几个人会天天去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