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拿一篇Nature做诱饵(4k)

其实,就一个正常的课题组,哪怕是火炬实验室来说,校本部那边的投入都不算低了。

但低不低那都是相对的。

眼下激光加工已经攀上了涡扇10项目这颗大树,那此前百来万的开销自然算不得什么。

即便只是当个诱饵,也算是血赚不亏了。

……

一个月后。

英国,伦敦。

麦克米兰出版公司。

对于华夏来说,2001年春节假期这会才刚刚开始,绝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常浩南在内,都转入了休息。

但欧洲人又不过春节,圣诞假期也早已结束。

因此,nature编辑部内,已经恢复了一如既往的繁忙景象。

作为全世界最享有声望的两份自然科学领域期刊之一,这里每天都会收到大量来自全世界各个研究机构的投稿。

毕竟,几乎没有哪位科研人员,会没做过一个发表nature的梦。

而每一期nature内的论文数量,以及期刊本身的发表期数都受到严格限制。

即便在进入数字化时代以后仍然如此。

这一点,跟某些为了赚取版面费,在实现电子化,可以不再受纸质版篇幅制约以后疯狂加量的期刊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极大程度地保证了期刊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但对于编辑们来说,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因为随着在线投稿渠道的开通,这些年的来稿数量几乎增长了一个数量级。

而其中能突破重重门槛最终见刊的,甚至未必有千分之一……

这还是因为自然科学领域对实验有较高的要求,先天排除了大部分民科。

否则恐怕还会更低……

所以,对于编辑部的工作人员来说,其实是有点枯燥的……。

“唉……”

高级编辑保罗·尼科尔松把今天看过的第20篇论文丢进回收站,然后叹了口气,起身准备去给自己搞一杯红茶。

“怎么了?”

坐在对面的芬妮·布莱克抬起头:

“又接到什么荒谬的登稿要求了么?”

nature确实是顶尖期刊不假。

但再顶尖,也终究是学术圈的一部分。

靠人脉关系、经济利益或者政治压力等盘外招,要求编辑部直接录用来稿的案例虽然少,但绝不是没有。

布莱克所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那倒不是。”

尼科尔松端着杯子回到座位上:

“只是我今天上午已经连续看到10篇声称自己发现了单层碳原子材料的论文了……”

“……”

布莱克没有回答,只是露出了个无奈的笑容。

类似的经历,她也曾遇到过。

想发nature,没点开创性的内容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有些作者,却把太多的开创性放在了摘要,而不是结论部分……

一看摘要,人均诺奖级成果。

再看内容……

哪怕他们这些编辑并非专业的研究人员,都能看出其中漏洞百出。

说话间的功夫,布莱克也点开了一篇被归类为“碳基材料”的来稿,然后视线飞速扫过摘要部分。

“喏……我这也来了一篇。”

“虽然不是发现了单层碳原子,但也是说自己解决了激光热效应在加工碳基复合材料过程中不可预测……”

然而说到这里,她的声音却戛然而止。

尼科尔松抬起头,投去询问的目光。

“等等……”

布莱克抬起手,把一头原本披散下来的金发捋到后面。

这是她思考时的习惯性动作。

“这篇文章的数据……好像真能拟合起来?”

“ah?”

正准备打开下一篇论文的尼克尔松当即放下茶杯,绕到了布莱克身后。

然后也愣住了。

这曲线和数据的拟合情况,好的不像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