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坊里的磨倌那时候是个年轻小伙子,没父没母,吃百家饭长大。孩子们也都知道他是个孤儿。
年青的磨倌总在夜里坐河边吹笛子,吹一首永不更换的曲子。
这首歌曲,小学的音乐老师教了好几个月,每一个班都教同一首歌,小学生们都会唱,无论五音齐整不齐整,都会唱。
磨倌没有上过学,他居然会吹这首曲子。令孩童们集体崇拜他。
孩童们往往会借着磨倌的伴奏唱歌词,因为人人都会唱,且溜熟的缘故。
我思念,故乡的小河
哦……
还有河边
吱吱唱歌的水魔
……
哦,妈妈
如果有一支竹笛向你吹响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
磨倌一定是思念母亲的。
磨倌的母亲是谁呢?
如今,磨坊已经荒废。屋顶上黑色的瓦片长满了青苔和瓦松。半边土墙塌了一方下来,露出一处破洞可够一个脑袋钻进去。
一扇厚重的木门却锁得紧紧的,硕大的铁索已是锈迹斑斑。
透过那个土墙的破洞,清清楚楚能看见里面左右两边的石磨和石碾子,静静地躺在那儿,地上还铺了一层和着尘土的白色面粉和米粒儿。
磨坊旧迹依旧在。
那时候,缠着小脚的夏婆婆每天都来拾尘土里米粒儿,拾回去就熬成香喷喷的豇豆稀饭。
夏婆婆一边吃稀饭,一边给孩童们讲故事,要么就唱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