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现实的碰撞
暮秋的午后,暖阳倾洒,杜甫踱步于村野小径。几缕炊烟袅袅升起,于静谧的村落上空悠悠飘荡。
路旁,几个孩童正俯身捡拾柴火。他们的衣衫破旧,在寒风中瑟瑟抖动,小脸被冻得红扑扑的,小手冻得青紫,恰似冬日里蔫萎的菜苗。即便如此,他们仍在凛冽的风中执着寻觅,为了能在寒夜中寻得一丝温暖。
杜甫见状,心中一紧,快步上前,蹲下身子,和声问道:“孩子们,这般冷的天,为何不多添些衣裳?”
一个稍大些的孩子抬起头,眼中满是稚气与无奈,答道:“叔叔,家里没有厚衣服,我们得捡些柴火回去,不然夜里会冷得睡不着,还得挨饿受冻。”
杜甫望着孩子们,眼中满是怜悯,那是对弱小生命在苦难中挣扎的深切疼惜。他伸手入怀,掏出身上仅有的几文钱,递向孩子们:“去买些热乎的吃食吧,莫要冻坏了身子。”
孩子们推辞不过,接过钱,眼中闪烁着泪花:“谢谢叔叔,您是大好人,往后我们有好吃的,也给叔叔留着。”
自那以后,孩子们只要一看见杜甫进村,便会雀跃着围拢上来,拉住他的手,亲昵地唤着“叔叔”。那纯真无邪的笑容和深深的依赖,让杜甫真切感受到温暖与责任。
又是一年秋收时节,杜甫再度踏入这个熟悉的村子。
村里的打谷场上,几个村民正有气无力地收拾着少得可怜的粮食。那微薄的收成,仿佛是对他们一年辛勤劳作的无声嘲讽。
一位大爷坐在一旁,望着干瘪的谷粒,不住地唉声叹气,脸上的皱纹如岁月的沟壑,写满了无奈与沧桑。
打谷场的地面坑洼不平,周围的稻草堆稀稀落落,一片衰败之象。
杜甫走上前去,蹲下身子,捡起一把谷粒,心疼地说:“大爷,今年收成又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