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就着这微弱的光芒诵读经典,时而眉头紧锁,认真斟酌书中的字句;时而展眉舒颜,灵感突发,奋笔疾书。
他深知科举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唯有全力以赴,奋力拼搏,才有可能在这人才济济的长安崭露头角。
虽偶尔会被焦虑情绪笼罩,担心辜负家人和自己的期望,但他总会在心底给自己打气,紧紧握住笔杆,仿佛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决心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在客栈的日子里,杜甫常与住客交流。
一天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院子里,给整个客栈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
他在院子里遇到了一位落第返乡的书生。
书生满脸沮丧,神色落寞,眼中满是失意与不甘,重重地叹了口气说:“我多次参加科举,却始终未能中第,如今盘缠也已用尽,只能无奈回乡。这长安虽繁华美好,却终究不属于我。”
两人坐在客栈的院子里,月光如水,洒在他们身上,仿佛给这场失意的对话蒙上了一层哀伤的纱。
书生说着说着,眼眶渐渐泛红,伸手端起桌上的茶盏,却发现早已凉透,又重重地放下。
杜甫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想说些安慰的话,却一时语塞,只能陪着他默默叹息。
过了许久,杜甫才开口安慰道:“兄台莫要灰心,科举之路本就坎坷,一次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书生却只是无奈地摇头,苦笑着说:“我已心灰意冷,你还年轻,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次机会。”
看着书生离去的背影,杜甫心中五味杂陈,暗暗提醒自己要加倍努力,绝不能重蹈书生的覆辙。
又有一次,客栈来了一位云游僧人。
僧人见杜甫勤奋好学,手不释卷,便主动攀谈起来:“施主一心投身科举,是为了功名利禄吗?”
杜甫闻言,认真思索了片刻,然后回答道:“并非仅仅为了名利,我希望凭借自己所学,为国家和百姓做些实事,求得天下太平,让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僧人听后,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许的神色,说道:“施主志向难得。然而世间之事多有波折,还需怀有一颗平常心,方能坦然面对成败。”
杜甫听后若有所思,此后在备考的日子里,他的心态更加平和,不再过分焦虑,而是专注于学问的提升,努力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