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15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4972 字 10天前

己二、颂请答 分二

这一科是《法华经》二十八品当中的第一品,就是序品。序品当中主要的核心思想就是佛陀的放光、现瑞。佛陀在白毫当中放出一道的光明,然后再从光明当中现出十法界染净的因果的相貌。也就是说,他整个思想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光明,第二个是相貌。光明所代表的是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相貌就是因缘所生法,有凡夫的杂染缘起,有圣人的清净缘起,这些染净的各式各样的缘起。

我们在这个地方首先要认清一个观念,就是说,这一道光明——所谓的一念心性,跟这些差别的相状——所谓的因缘所生法,它们两个到底是什么关系?你把这个关系弄清楚了,你就知道弥勒菩萨跟文殊菩萨之间的问答的核心思想在哪里。

光明跟相状的关系,它有两个不同的角度:

从佛陀的角度,佛陀的心是向内安住,所以他是住在一念心性。佛陀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这些缘起的因缘果报,他认为这件事情是一码事,它们两个本来是一个东西,体用的关系。也就是说,当我们回光返照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即假即中的时候,当体即空就是一念心性,当体即假就是十法界十如是。所以,我们如果是从内观的角度,光明就一定含摄相状,相状也不离开光明。这是第一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就是,我们今天如果是向外攀缘,站在因缘所生法来看光明,那么这样子来看就是两码事,光明跟相状就没有关系了,就是凡夫的迷真起妄。

就是,我们堕入因缘所生法以后,迷失了真如本性,取而代之变成什么呢?变成颠倒妄想。就是,我们凡夫在娑婆世界里面流转,那种清净的本性失掉以后,我们的心中变成全部是妄想。从妄想的角度,虽然我们布施、也持戒、也忍辱、禅定等等,但是我们看真如本性,我们就是:哦,这是佛陀专有的,我可不敢承当我有佛性,我可不敢说我跟佛陀是站在同一个平台!所以,从我们凡夫打妄想的角度,我们看佛陀,那叫一个万德庄严;那我们呢?我们叫做业障深重。所以我们对佛陀只能抱有一种皈依的心、赞叹的心,我们觉得佛陀离我们非常遥远。这个就是我们的角度。

那么佛陀看我们,这角度就不一样了。佛陀看我们是一家人。

所以这个地方思想就有偏差了。也就是说,一个是佛陀的知见,一个是凡夫的知见,那么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佛陀就看得出来,这件事情该解决,那么佛陀就必须要出世说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佛陀意思就是说,怎么样把凡夫的知见转成佛陀的知见。佛陀出世只做这件事情。

我们从本经来看佛陀采取的办法。怎么转凡夫的知见入佛知见呢?

我们从相状来看。他那个相状,第一个,出现六道轮回。

为什么佛陀会出世?因为有众生,因为众生的痛苦跟善根。

所以佛陀出世以后,他第一个先讲《华严经》。当然,《华严经》这些当机众都是根熟菩萨,所以佛陀稍微带动一下,直接讲十波罗蜜,就直接让他们从假入空,或者摄用归体,就把这些大地菩萨、法身菩萨,直接带入到这道光明去了。就很简单,一次到位。

佛陀度完法身菩萨以后,就开始面对凡夫众生了。佛陀就把这种千丈的报身收起来,现出丈六的比丘相,陪着我们成长,所谓的八相成道。其实佛陀一开始成道的时候,我们看《法华经》的意思,佛陀也想要比照圣人的方式,把我们从六道轮回直接拉到光明。后来佛陀发觉做不到,因为我们凡夫有个问题。

我们落入轮回,迷真起妄以后开始打妄想。这个妄想一打,不得了,打了多久?打了无量劫。每一个生命,做蚂蚁的时候也打妄想,做人的时候也打妄想,做天人也打妄想。这个日积月累的妄想七打八打,欸,他也打出一个心得出来了。什么心得呢?就是我们的心中总觉得应该得到一点东西,有所得。有一种欲望的追求,是我们整个生命的动力。他不能像佛陀一样——无所求,我的真如本来就具足的。凡夫在轮回当中已经养成一种有所得的习气,这件事情佛陀必须要务实地面对,这个是没法改变的。

佛陀看这个意思,一次性把我们直接带到一念心性的光明,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有困难!所以佛陀就施设方便,佛陀讲一个空性的道理。就是,咱们现在先不着急无所得,先得到一点东西。就是把凡夫先拉到空性,从空性再拉到心性。所以佛陀安立一个空性的过渡,就是所谓的破障。

这个空性,当然就有两个差别:一个是小乘的空,一个是大乘的空。

小乘的空就是无常。你思惟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故空,哦,趋向涅盘寂静,你也得到了。我们放弃了三界的果报,换取了涅盘寂静,值得!还是有所得。阿罗汉满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么菩萨呢?他是有大悲心、菩提心,他不甘愿只是活在涅盘寂静,他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是因缘性空,所以他广修六度。因为他看到缘起性空,他也同时看到性空缘起,他就广修六度,成就功德庄严。所以菩萨也满意了,放弃了三界果报,成就了六度的功德。

双方都满意。

当然,佛陀的底限就是说,你只要愿意离开三界,咱们什么都好商量。所以,空性是佛陀的底限。就是说,佛陀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把我们拉到佛陀的境界。就是,你这样子,你先离开三界,其他的我们再来处理!所以,佛陀就示出了涅盘寂静的功德、示出了六度的功德,来引诱三乘人成就三乘的果位。

当然,这个地方其实佛陀并没有把事情做完,因为佛陀只是把众生法界带到空性的法界。但是我们看本经,从弥勒菩萨的描述当中,佛陀讲了三乘法以后就入灭了,这个地方就产生了一个疑情。就是说,佛陀出世以后,佛陀对圣人的度化圆满了,把圣人带到成佛境界了,但是佛陀对凡夫的度化不圆满,少了一个空格。就是,这些人到了三乘的果位以后,成就涅盘寂静、成就功德庄严,然后呢?然后佛陀就灭度了。那么这些人怎么办呢?

难道凡夫就没有成佛之道吗?我们作为一个凡夫,难道只有解脱道而没有成佛之道吗?那就产生了一个疑情。欸,有疑情就有希望,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所以佛陀故意现出这个相状,少了一个空格。这些三乘人到了三乘的果位以后,后续该怎么办?当然就是由《法华经》来填补了。但是,作为一个序品,它不能把话讲得太直白,就留下了这个疑情,让弥勒菩萨跟文殊菩萨对着这一段的空白加以对话,带动佛陀出定的说法。

所以前面的整段经文,就是在说明佛陀来到众生法界,是怎么样为实施权的,到了最后应该怎么收尾。这个权法施设出去了,应该怎么收尾。当然就是等待佛陀出定来收尾。在整个过程当中就看到弥勒菩萨的请问。

庚一、举疑述请

弥勒菩萨把前面的问做一个总结。“颂请答”,就是这一个重颂,弥勒菩萨恭请文殊菩萨来回答这以下的问题。这个地方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举疑述请。弥勒菩萨提出他自己心中的疑惑,来请文殊菩萨回答。

佛放一光 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 种种殊妙

诸佛神力 智慧稀有

放一净光 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愿决众疑

这个地方有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