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第113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698 字 5天前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六十八面。我们看己二的“广开显断疑生信”。这一科是讲到<如来寿量品>。

我们学习《法华经》,主要要掌握两个重点:第一个,什么是佛陀真实的智慧;第二个,什么是佛陀圆满的功德。

那么,什么是佛陀真实的智慧呢?

我们前面在三周说法当中强调一个观念,就是内观真如。透过内观的智慧,我们会产生两种力量:第一个,我们用空观来照我们的心,我们内心会产生一种清净的力量;第二个,我们用假观的智慧照我们的心,我们内心会产生一种具足的力量。所以这又清净又具足的两种力量的加持,就使令我们修所有的法门,你就是修三皈五戒,也通通是妙法,通通是成佛之道,通通是修行的捷径。

为什么心灵的这两种力量特别重要呢?因为它是不生灭性的,是你本来具的。什么叫本来具?什么叫做因缘有?我们解释一下。

比方说你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当然是我们一生当中心里最散乱的时候。因为你内心有病痛,你身体即将败坏,外面有业力的干扰,这生死业力不断地牵引你往三界的方向走。那你这个时候马上念佛,就不对了。因为你的心属于散乱的阶段,这个时候你心灵的力量是不具足的。心灵是妄想,而妄想有两个特色:第一个,它会分别;第二个,它会执着。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你无始劫的因缘的假相现前的时候,你安住在妄想,你根本就走不出娑婆世界。所以这不符合往生的条件。

善导大师说,往生必须怎么样?要顺从本愿。就是你的心要厌离娑婆,要欣求极乐。你不一定要能够断烦恼,但是你的心是向于极乐世界,是有往生的心的。但是我们无始劫的妄想是怎么打的?我们妄想,诸位!你还记得吗?你是怎么培养这个妄想的?你是从娑婆世界刚开始流转,到现在,你这个妄想是整天在三界里面打滚。我们从来没有人去过极乐世界,所以我们没有极乐世界的生命经验,但是我们有太多的娑婆世界的生命经验。所以,你这个时候不把心灵的清净心、具足的心现出来,那你就很难往生了。

所以,清净跟具足就是说,不管你是在佛堂正念分明的时候,不管你是在临终内忧外患的时候,它完全不受外境的干扰。为什么?因为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就是它成立的时候,一开始就不是因缘所生法,就不是靠因缘建立起来的,是你本来就有的。就像这个乞丐,你不管工作也好,你不管懈怠也好,你的爸爸就是大富长者,这个跟因缘所生法没有关系,这是本具的。

所以这种智慧,它的好处就是,你的心中有这两种力量。但是我们不会启动,所以我们以前总是觉得自己业障深重,去追求法门的摄受,追求佛陀的摄受。当然这也很重要,但是你忽略了全世界最大的力量在你的心中,你没有把你心中应有的清净力、具足力现出来,这非常可惜了。就是说,作为一个乞丐,他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的家族,但是可惜的是,他舍父逃逝,他选择久居他国,他选择自己去工作。

所以,我们不能够一昧地追求三宝加持,更重要的是,你要透过内观,启发你内心深处、来自于你本性的两种力量:第一个清净,第二个具足。透过清净,断除一切恶法,因为你本来就没有恶法;第二个,透过具足,开显极乐世界的功德,因为极乐世界功德你本来就具足。所以你不用管十万亿佛土,也不要管二十万亿佛土,你只要把你的心顾好,它就会显出来了。

所以整个妙法,是因为你的心法妙,所以你所修的一切法门都妙。如果你心不妙,你什么法门都不妙,你就念佛也不妙了。这个妙法是这样安立的,就是妙在你的心中。整个前面的三周说法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谓的心法妙。

现在我们这以下的本门开始介绍什么是佛陀圆满的功德。

我们以前对释迦牟尼佛的认知是片段的。因为我们一般人认为,什么叫释迦牟尼佛?哦,就是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印度出生、娶妻、生子、出家、成道、转法轮……然后呢?就入涅盘。然后呢?然后就消失了。所以,我们对释迦牟尼佛的刻板印象是佛陀的迹门。而这个是无量无边的迹门当中,其中一个小迹门。

这个认知有什么缺点呢?它的缺点就是说,如果你这样认知,佛陀跟你就完全没有关系了,因为,“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忏悔今生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如果我们对佛陀的定义、了知是在迹门的佛,那迹门的佛的特点是有时空限制的,你错过就没有了,他是有生有灭的。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

其实,佛陀无量劫来的理观、事修所成就的佛,除了迹门以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本门。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只了解到,下雨过后,地上很多的坑洞积了很多的水,这个水上所现的月影。当然,这个月亮的影子也可以给你光明,但是你要知道,所有地上积水中的月影,是来自于空中的月亮。这本门的功德才是真实的,常住不灭。所以,你不能够说现在是没有佛住世,你也不能够说现在是末法时代,这个只是因缘上的迹门安立的。到了本门佛陀会告诉你,佛陀随时会现身,但重点是你的善根准备好没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必须要全方位地了解佛陀的功德,包括本门、迹门,我们才能够正确地知道以什么样的方法跟佛陀互动。你跟佛陀互动,你就能够蒙佛陀的加持、摄受,否则你就一个人孤单地走在菩提道当中。所以,除了我们有智慧开启心灵力量以外,还要知道怎么样跟空中的月亮互动,怎么样能够适当地转他成自。

其实,佛陀是很喜欢跟我们互动的,因为他因地的时候,他发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成佛以后,正是他实践理想的时候,但是我们却不知道方法。所以,了解佛陀,我们才知道怎么跟佛陀互动,我们才能够正确地蒙佛陀的功德摄受。所以这以下佛陀就开始讲到所谓的“约本门开近显远”。

看附表三十五。我们先解释这一品的品目,<如来寿量品>。这以下有五小段,我们先看第一小段。

一、解释品目

“如来”者,十方三世诸佛,“本佛”“迹佛”之通称也。“寿”者,受也。“量”者,诠量也。诠量十方三世“本佛”“迹佛”之功德也。

首先我们解释这一品的大意。

这个<如来寿量品>,我们先解释什么是如来。《法华经》的“如来”,是十方三世佛的“本佛”、“迹佛”的通称,包括了常住不灭的法身、报身,也包括了有生有灭的应化身,这两个都要。包括了空中的月亮,也包括了水上的月亮,这两个对我们都很重要,缺一不可。这就是如来。那么,什么是“寿”呢?这个寿,就是领受。佛陀领受的功德的寿命。佛陀有一定的寿命,这个寿命是功德显现的。那么“量”呢?就是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数量有多少。

所以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去评量佛陀的受用功德的数量,叫做<如来寿量品>,就是诠量十方三世本佛、迹佛的所受用的功德数量。这是第一段,简单地解释这一品的意思。

我们看第二段的详细的说明。

又者,“一心缘生万法,万法不离一心”,即此“一心”即“法身如来寿”也。“我智力如是,久修业所得。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此“报身如来寿”也。“我少出家,得无上菩提”,此“应身如来寿”也。又此三身种功德,悉是过去久远久远劫前,道场树下,先所成就,名之为“本”。中间今日,寂灭道场所成就者,名之为“迹”。

古德云:“依净心,随愿缘;应群机,受寿量。”故有三身如来之寿量也。

这一段我们就详细说明这个三身如来的寿量。

我们先看法身如来的寿量。法身如来是一个理性,就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修“一心缘生万法,万法不离一心”。所以我们在观心的时候,是掌握一念心性。那么掌握一念心性,我们一开始叫做什么?叫做观照。就是一念心性本来就存在,但是你不断地观它,它就会产生变化。就是你不断地观照我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慢慢慢慢地,有一天,你的法身就出现了。这个法身是观出来的,当然还要包括一些六度的事修来辅助。

所以你的理观的一念心性,在因地叫一念心性,果地就是法身如来。因为你一念心性本来就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它时空无尽,所以你的法身如来就是无始无终。只是说,我们因地的时候,一念心性叫做性具。就是你家有很多钱,但是你没办法掌控。因为你年纪太小,你爸爸在掌控金钱,你替你爸爸打工,但是至少你回家了,叫做性具。等到你成就法身的时候,你爸爸已经把财产交给你了,你继承家业了,你这个金钱可以自在地应用了。所以,心性叫做性具,法身叫做成就,就差在这里。但是本质都是一样,就是一心真如。这个是法身如来。

我们看报身如来。

在经文当中讲到,我的智力,我的一心三观的智慧,再透过事修的“修业”,六度,这个理观跟事修的结合就产生了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这个讲修德。前面的法身如来是性德,就是一念心性所成就的;这个地方是指我们透过一念心性的智慧跟事修,产生的一个果报。佛陀其实他不是只有法身,他是有一种受用的。而这个报身是有始无终,你成就初地的时候开始,然后呢?然后就永远不消失了。就是报身如来,他的果报,无量功德、无量庄严的报身。

我们看应化身。“我少出家,得无上菩提。”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年前那一期的应化。佛陀十九岁出家,三十成道。那么从成道算起到他入灭,差不多五十年。所以应化身就是有始有终,就是这一期应化大概五十年的如来寿命。

所以,这个三身的功德的成就,基本上都是久远劫来你在道场树下,你的见道位。注意!见道位。你学过《法华经》的时候,你这个讲话就要注意,欸,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成佛?就是,什么叫成佛?就一个人,见道位,这个人就成佛了。最初那个见道位就是本门。因为你进入大乘见道位的时候,第一个,你的法身的光明出现,你有法身就有报身,而且你随时就可以应化身,所以三身具足。

小主,

所以,这整个三身之所以成就,是在一个佛的久远久远劫前,最初从一个生死凡夫而在道场树下安坐,那一念的见道位叫做本。从那个以后,所有的示现都叫做迹门。所以,这个本门包括第一期的应化,就是你这一次从生死凡夫,从名字位、观行位、相似位而见道了以后……见道位你不可能马上死掉,你一定还有怎么样?你还要随缘度化众生。在那个时候——见道以后,变成应化身了。<从地涌出品>的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第一次成就法身、报身而剩余的生命的应化身所教化的。所以,你第一次的法、报、应身都叫做本门,以后的应化全部叫迹门。

所以古德作一个总结。这个三身的关系,就是我们依止清净心的法身,而随顺我们过去的愿力,也要随顺众生,跟你有缘众生的根机——第一个,你本身的愿力;第二个,众生的根机——而变现不同的应化身,所以有不同的寿量。是这样来的。

这个如来寿量,就是讲到如来的功德受用。比方说你修布施,你布施,成就富贵的果报,这个富贵果报有寿量吧?就看你的布施的力道。第一个,约心;第二个,约境;第三个,约你的次数相续。所以你看有些人,他一生修布施,他感得三生的富贵;有些人修布施,感得五百世的富贵;有些人生到天上去,感受几劫的富贵。所以它怎么样?这个果报有它的时间、空间,叫做寿量。

你看三乘的功德也有寿量:声闻人修涅盘寂静,涅盘寂静也有它的时空;菩萨修学六度功德,也有它的时空。一般来说,人天、三乘的修学都是有一定的寿量,而且重点在哪里?三乘的果报偏重自利,他不能够随顺自己的愿力、随顺众生的根机,随时现身。

只有佛陀的寿量是不可思议,他真正具足自受用、他受用。他自受用,有法身、报身,他长时间安住在大般涅盘,永远地受用“常乐我净”的功德,自受用。第二个,他的那个明了的大悲愿力,随时观照众生,看哪一个众生善根成熟了。所以你不用害怕佛陀灭度了,佛陀的大悲心随时观照每一个众生的起心动念。所以在《法华经》后面说,佛陀对众生的起心动念,悉知悉见,就是他的他受用的力量。他具足自受用、他受用,这合起来,就佛陀的本门、迹门的功德,而这个寿量都是无穷无尽的,没有停止的。

我们看第二段的“经文要义”。先看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