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可谓源远流长,它源自于一个古老而富有深意的寓言故事,并被记载在《韩非子·内储说上》这部经典着作当中。
话说在古代齐国,有一位名叫宣王的君主,他对音乐情有独钟,尤其喜爱聆听竽这种乐器所演奏出来的美妙旋律。于是乎,宣王下令召集了足足三百位善于吹奏竽的乐师,组成一支庞大的乐队,以便能够时常欣赏到精彩绝伦的竽乐表演。
就在此时,一位名为南郭处士的人听闻了这个消息。尽管此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吹奏竽的才华,但他却心生一计,决定混入这支乐队之中谋取好处。于是,南郭处士主动请求要为宣王吹奏竽,宣王见其态度诚恳,便欣然应允了。就这样,南郭处士顺利地成为了这三百人乐队中的一员。
由于每次演奏时都是集体合奏,而且人数众多,所以即便南郭处士根本不会吹奏竽,他也能轻易地蒙混过关。不仅如此,宣王还赐予了这些乐师们丰厚的俸禄和食物,让他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然而,时光荏苒,宣王终究还是与世长辞了。随后继位的是湣王,这位新君与宣王有所不同,他对于音乐有着独特的品味和喜好——他更喜欢逐一倾听每位乐师单独吹奏竽。
当轮到南郭处士独奏之时,他那毫无真才实学的真面目终于无所遁形。面对这样的局面,南郭处士深知自己再也无法继续欺骗下去了,于是只得仓皇出逃,以免遭受惩罚。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典故引申出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该成语通常用以形容那些自身并无真本事或真实能力,却混迹于行家队伍里,甚至以劣质次品来冒充优质正品的行为;当然,有时它也会被用于一种自我谦逊的表达,表示某人自觉才能不足,担心自己在某个领域只是在凑数而已。无论是作为指责他人的贬义词,还是用于自嘲的委婉说法,“滥竽充数”都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以及个人应当保持谦虚谨慎的重要性。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善于吹竽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都能拥有特别优厚的待遇。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姓南郭。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乐队,于是设法求见宣王,向宣王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齐宣王的欢心结果宣王把他也编入吹竽的乐师班里。1
5
滥竽充数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面,学着其他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作样地在那里“吹奏”。由于南郭先生学得维妙维肖,而且几百个人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什么异样。就这样,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其他乐工那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