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岁宁抬手给自己倒了一盏茶,问:“若那些掌握最新技艺的匠人,皆归于我手呢?”
骆观临不解地看着她。
“我培养出来的匠人,理应由我来用。”常岁宁喝了口茶,道:“先生,我打算在江都建四座作坊。”
骆观临一下没反应过来:“……无二院还未完全竣工,怎又要建作坊?”
常岁宁眨了下眼睛:“我不建作坊,来日从无二院匠学馆里出来的匠人,要去何处做事?”
“原来刺史大人早就想好了这些匠工们的去处!”王岳思忖着道:“如此一来,便可最大程度给予约束监管……”
他也知道这句话接的没什么水平,可他一直插不上话,也不是个事啊!
听老骆说到一半时,他就已经开始惋惜了——这么好的表现机会,怎么不留给他啊!
但王岳也知道,这等话题,水太深,他注定没有骆观临把握得住——去过京城当过官的人,终究还是不一样。
眼界角度,敏锐程度,他都差了一截。
王岳自知不如,暗暗下定决心日后要多向好友请教,以不耻下问之名,狠狠薅好友羊毛。
不过话说回来……刺史大人这官也没当多久啊,怎么就能做到和老骆对答自如的呢?
“是,约束监管是其一。”常岁宁道:“我不单要监管,更要取利。”
她用词很直白:“利益在我手上,在官府手上,在朝廷手上,正如官盐一般,如何分配给那些商人,如何调控,我说了才算。”
骆观临抬眉:“大人之意,是要建官营作坊了?”
“当然。”常岁宁道:“我不单要建制瓷坊,丝织坊,还要建造船坊与冶炼坊,必须要经过朝廷批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官营手工业,自西周便有了。当下她也不是首例,宣州便有官营的造纸坊,制瓷坊。
“时下江都这般境况,朝廷纵然同意大人建造工坊,可如今户部也未必能拨下银子来……”骆观临还算委婉地道。
还要造船、冶炼,他都不敢想这有多烧银子。
“无妨,只要朝廷批准即可,银子我可以出资垫付。”常岁宁一笑:“我手上恰有些余钱。”
余钱?
她私库中那三百万贯?
骆观临莫名有些想叹气,才过几天宽裕日子……她手里是一点钱都存不住啊,非得折腾点什么。
但这些工坊若果真开起来,利润应当是可观的。而能充实国库,受官府监管的工坊,朝廷也会乐见。
她自行出资,来日大多匠工又皆出自无二院……虽说名义上是官营,也须上缴税收,但也和她私营差不多少了。
所以,先建无二院,再建作坊,她怕是早就在心中,为江都布下一个完整的局了。
如此一来,工匠能更好发挥所长的同时,得到规范管理,创造出来的利益由她分配,市场由她调控,便可有效减缓对体系秩序的冲击。
她试图让江都飞起来,但风筝的线被她握在手中……那么一切便一定程度上可控。
由此亦可见,她是懂得“统治”二字的重要程度的。
其实方才说了许多弊端,归根结底,最大的危害便是不利于统治,这也是朝廷重农抑商,将一应新奇技艺贬为奇技淫巧的根本原因。
“先生放心,我不是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