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没有任何一人表现出异样,显然早就见识过苏青的这副面孔。
话题自然而然的继续下去,不过就是围绕着他们这群留学生在英国的处境说事,在场几人显然都有过不愉快的经历。
苏青则似是想起了什么,看向跟着李兆兴有一搭没一搭聊天的张训问道:“训之,你有没有想过把自己的书在国内出版。”
张训有些惊讶的停下了与李兆兴的对话,问道:“倒是没有过这个想法,你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他想了一下自己的那些书,摇头道:“这事怕是不好办,我写的书在国内不见得受欢迎。”
毕竟文化差异在这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消弭的。
苏青对此倒是颇为乐观。
“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呢?我也不跟你说两家话,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找我来了,想让我给你们两家牵线搭桥。”
“原本这样的事我是不怎么乐意管的,但我想你虽在英国有些名气了,但在国内依旧是查无此人。华国与西方的信息交融还是不怎么顺畅的,也许等你回国,国内也不过是才知道你的名字罢了,对于你的成就怕是连皮毛都不知道。”
“商务印书馆既然有这个想法,想把你的书翻译成华文到国内出版,这对你也是件好事。等你回国,办事见人也不算没有底气了。”
张训其实没想过这么多。
对他而言,就算在国内籍籍无名,他也有办法能快速扬名。
毕竟蓝星上那么多的着作,随便拿出来两本都足够引起轰动了。
但这一切苏青是不知道的,而他现在提起,怕是也在心里想了千百遍,确定对张训有好处才说出口的。
而且他也不觉得自己的书现在就能引起商务印书馆的注意。
诚然,这些书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并不低,但它们缺少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时间。
张训相信以后肯定会有国内的出版社看到这些书的价值,但绝不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