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2年,即天佑十九年的三月丙午日,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在镇州城下拉开了序幕。朝廷的军队,本以为胜券在握,却在这一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败。阎宝,作为朝廷军队的一员大将,原本肩负着攻克镇州的重任,却在敌军的猛烈反击下,不得不退守至赵州。
那时的镇州,已经被朝廷军队围困了数月之久。城中的粮食日益短缺,居民们生活在饥饿和恐惧之中。为了彻底断绝镇州的出路,朝廷军队不仅修筑了层层叠叠的营垒,将镇州团团围住,还决开了滹沱河的水,企图用水流来阻断城中的一切生机。然而,就在这看似万无一失的围困之下,镇州的守军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决心。
这一天,当朝廷的军队还在营垒中休整,准备迎接下一轮的攻势时,镇州的守军却突然发起了猛烈的反击。他们像一群被逼入绝境的猛兽,不顾一切地冲向朝廷军队的长围。每一个士兵都奋力死战,仿佛要将所有的愤怒和绝望都化作力量,来打破这漫长的围困。朝廷的军队在突如其来的攻击下,显得手足无措,根本无法抵挡这股汹涌如潮的攻势。最终,他们只能无奈地撤军,放弃了原本看似稳固的防线。
镇州的守军在击退了朝廷军队后,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乘胜追击,毁坏了朝廷军队的营垒,连续数日夺取了他们的粮草。这一系列的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镇州守军的士气,也让朝廷的军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李存勖,作为朝廷的最高统治者,在得知军队失利的消息后,立即做出了反应。他任命昭义节度使李嗣昭为北面招讨使,命令他率领军队进攻镇州,以挽回朝廷的颜面。李嗣昭,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将领,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李存勖的任命,率领军队踏上了征途。
然而,命运却似乎并不眷顾这位勇敢的将领。同年夏四月,就在李嗣昭率领军队与镇州守军激战正酣时,一支流箭却意外地射中了他。这位英勇的将领,在军中奋战了多年,却最终倒在了这支无情的流箭之下。他的去世,无疑给朝廷的军队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而天平节度使阎宝,也在同月因病去世,使得朝廷的局势更加雪上加霜。
面对这一系列的变故,李存勖并没有慌乱。他迅速调整战略,任命振武节度使李存进为北面招讨使,接替李嗣昭的职务。李存进,同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也明白当前的局势有多么严峻。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李存勖的任命,决心要为朝廷夺回失去的荣耀。
然而,就在李存进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梁军却开始了他们的反击。同年五月乙酉日,李存进围攻镇州,在东渡扎营,试图对镇州进行最后的攻坚。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梁将段凝却攻陷了卫州,俘虏了刺史李存儒。
李存儒,原本只是一个演杂技的艺人,因为力气过人而被李存勖任用为卫州刺史。然而,他却在担任刺史期间,征收赋税没有限度,使得百姓们怨声载道。正是因为他的贪婪和无度,才给了梁军可乘之机。当梁军攻陷卫州时,李存儒被俘虏,也成为了他贪婪无度的最好证明。
除了卫州的失守外,梁军还在其他地区取得了显着的战果。戴思远,作为梁军的一员猛将,他率领军队攻陷了共城、新乡等地。这一系列的胜利,使得梁军的士气大振,也让朝廷的军队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
《九国志·赵季良传》中记载了一段关于李存勖和赵季良的对话,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朝廷面临的困境。当李存勖进入邺城时,战事频繁,属地租赋拖欠已久。李存勖对此深感不满,一天,他召见了赵季良,严厉地责备了他。李存勖认为,作为负责赋税的官员,赵季良应该为租赋的拖欠负责。
然而,赵季良却并没有因为李存勖的责备而退缩。他冷静地回答说:“殿下何时能平定河南?”这句话,无疑是对李存勖的一种质问,也是对他战略眼光的一种考验。李存勖听后,严肃地说:“你掌管赋税却拖延不缴,还问我胜负吗?”他显然对赵季良的态度感到不满。
然而,赵季良却并没有被吓倒。他继续说道:“殿下正在谋划攻守之事,却又急于征收赋税。一旦民心改变,恐怕河南就不是殿下所有了。”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李存勖。他意识到,自己确实过于急躁了,没有考虑到民心的重要性。
李存勖收起怒容,向前倾身说:“如果不是你的话,我几乎误了大事!”他感激赵季良的提醒,也明白自己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当前的局势。然而,尽管李存勖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局势的发展却并没有因为他的觉醒而有所改变。
梁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烈,他们连续攻陷了多个地区,使得朝廷的军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澶渊以西、相州以南的地区,都被梁军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