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三章 完全展开的隐形巨网(三)

新的一天。

亚洲,东京。

临近正午~

东京羽田机场,特别登机通道旁。

大卫手下的“头号干将”山姆·罗杰斯,默默走到窗边望向远处,卡内斯·罗斯柴尔德等人乘坐的私人飞机,正在缓缓驶入跑道。

在他身后,前来给卡内斯送行的比尔·古瑟兰和木原信成,也悄然走到窗边,默默望着远处的飞机驶向蓝天。

。。。

十几分钟后,羽田机场外的停车场。

“大卫给你的那封信里面,还写了什么?”比尔坐进车里后,好奇的望着山姆·罗杰斯,问道。

山姆笑着耸耸肩,调整好坐姿,扫了一眼坐在前排副驾驶上的木原信成,答道。

“在离开休斯顿之前,老板给我的那封信里面足足写了二十多页。。”

“具体讲讲!”比尔兴趣很浓的追问道。

山姆从兜里掏出几张手写的便签,举起它笑道:“他讲了对岛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预测,以及他提出这些预测的理论依据。。”

“比如,岛国经济发展对高学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落后的教育体系之间,产生的巨大矛盾。。”

“教育?”比尔颇感意外的喃喃道。

“是啊,你听说过内卷(Involution)这个词儿吗?”

“没有。。”

“按照老板的解释,内卷是指当人们在同一个平台不断付出更多努力去争夺有限资源时,必定会导致个体收益不断下降的现象。。”

“他把这种现象,称作努力产生的通货膨胀。。”

“。。呵呵!”比尔听到这段解释,觉得眼前好像突然之间浮现出了那张笑脸,自己也不禁跟着笑了起来。

山姆转头看着比尔,眼中闪烁着光芒,继续道:“我没有来到东京之前,我也无法想象这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已经内卷到了如此地步。。”

“今年一月开始的岛国高考季,岛国政府开始实行共通第一次学力考试(即第一次全国统考),和第二次考试(各大院校自主招生考试)的两次考试全新高考制度。”

“现在高考季结束了,岛国各大媒体上关注的热点除了每年一次的春斗,另外一个就是最新的高考改革。。”

“因为今年岛国参加高考的人数又创下了历史新高,而第一次全国统考的固定五科,却让无数考生失去了参加第二次各大院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私立学校的学生在升学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而公立学校的学生则面临更大的压力等等问题,都在这次高考中暴露出来。。”

山姆说着,慢慢收起笑容,看向皱起眉的比尔:“之前,爱德华·戴克先生告诉我~”

“岛国企业现在为了加大力度招揽各种高学历专业人才,已经开始向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发送面试礼金和交通补贴了。。”

“更有甚者,有个别企业为了能够在抢人大战中招募到更多急需的应届大学生,不仅承诺会帮助这群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偿还助学贷款或借款,竟然还领着去了歌舞伎町深入交流。。”

“比尔,这种令我感到万分不解的现象,有没有让你想起什么?”

“。。什么?”比尔眉头皱得更深,反问道。

“呵呵~当然是咆哮的20年代啊!”

山姆笑着打趣的用手指画了一个圈:“岛国有大大小小数百个家族,它们组成了知名的六大财团,以及无数个抱团发展的中小型团体。”

“岛国在二战后高速发展的三十多年里,每年培养出来的高等专业人才数量是有限的。”

“如何招募、分配、留用、培养他们,是每个家族和企业都要面对的难题!”

“而这些,还仅仅是他们要面对的难题之一。”

“因为这群从岛国顶尖院校毕业的高才生,有许多都在获得学历后,选择了出国留学。。”

“人才外流!很严重吗??”比尔顺着山姆讲述的思路,感觉似乎已经抓住了重点。

“是的,非常严重。”山姆没有再多说废话,很直接的点头道。

“如果你从未关注过这些,你可能很难想象~”

“从几年前开始,岛国高等人才外流现象的弊端,就已经开始逐步显现出来了。”

“比如,在岛国院校教育资源综合实力排行第一的东京大学,仅去年就有4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出国读研。。”

“他们的目标国家,有一半以上是米国的高等院校,另一半则是欧洲各国的高等院校。”

“而米国加州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各座分校,也都出于解决增加学费收入和其他国家留学生数量急剧减少等问题,接受了许多岛国学子的留学申请。。”

“所以,我前些天听朋友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某个公开课堂上,竟然有四分之一都是黑头发黑眼睛的岛国留学生时,那种感觉。。”

“抱歉,我无法形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山姆转头看向坐在前方副驾驶位的木原信成,迎着他的目光道:“每个人在看到樱花时,心中都会生出不同感受~”

“我看到它们盛开时,心中会不自禁感叹它的美丽,陶醉在它清新甜美的香气中。。”

“可有些人在看到它迎着春风盛开时,却会在眼前不自觉的浮现出,花瓣随风轻轻飘落的画面。。”

“你在去纽约留学之前,对于岛国教育系统的内卷程度应该非常了解吧?”

“。。是的。”木原信成仿佛回忆起了自己高中时代的那段深刻记忆,面露无奈的苦笑道。

“内卷,卷的是别人,也是自己。”山姆从木原信成的苦笑中,好像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感叹道。

“几个月前,老板就曾向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盖伊·卢瑟,提出建议,让他在岛国设立普林斯顿大学留学生预科班。”

“圣诞节后,卢瑟校长终于说服了校董们,派出一个考察团队来到东京,想实地看一下这个计划是否合适。。”

“前些天,我在和卢瑟校长汇报投资收益月度报告时,他告知我,普林斯顿大学已经决定在东京与多所院校合作,建立一个留学生预科班,为即将前往米国留学的学生们提供适应性教学辅导。”

“并且卢瑟校长还告诉我,他们学校非常重视这次预科班的生源质量,在对他们进行筛选考试的时候会一视同仁、从严考核、择优录取。。”

山姆说到这里,看着木原信成的目光,不言自明。

木原信成听懂了他的意思,用力点头道:“我会密切关注这件事,帮老板再招揽一些好帮手。”

“嗯!”山姆表示非常满意的点点头,看向了沉默思考的比尔。

比尔,当然也完全听懂了山姆话语中的隐晦之意。

卡内斯·罗斯柴尔德,作为其家族嫡系子弟,之前几年一直都表现出懒散成性的样子,仿佛对任何事或人都漠不关心,只关注自己是否过的开心轻松。。

可是现在,卡内斯变了,比尔想跟在他身边继续轻松的混日子,也变得不可能了。。

而令卡内斯转正发生转变的“诱因”,正是前段时间像玩闹一样的香江“七日求生挑战游戏”。。

崔莹莹居住的香江深水埗区,曾经是码头工人和帮派们的聚居区,人员流动量极大,社会成员构成非常复杂,治安环境也是香江倒数的。。

可即便是这样,卡内斯也都知情,他仍然没有退缩的接受了“挑战游戏”,并且还从大卫制定的“游戏规则”里面找到了漏洞,让他非常轻易的就赚到了“生存金”。。

从那以后,卡内斯又重新找到了人生“目标”,那股被他刻意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野心,也“死灰复燃”。

他的变化,比尔看到了,他的叔叔施罗特·罗斯柴尔德,也看到了。

所以,他叔叔才会把德怀特·莱恩派过来,美其名曰给别人帮忙,实际上就是在鼓励卡内斯!

鼓励他走到人前,鼓励他放手去干,鼓励他快速成长,鼓励他要勇于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是的,义务!

施罗特,不是卡内斯的父亲,只是他的叔叔。

从前总是在逃避责任的卡内斯,如今既然决定接受家族提供的资源和帮助,当然要承担义务!

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个人利益都是小利,家族利益才是大利!

他的姓氏,注定了从他一出生,就已经走在了无数人的前面。。

但这个优势,它不是没有代价的。。

年轻的卡内斯,曾经想过挣脱家族的束缚,打破传承了几百年的规则,让自己过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可他现在的想法彻底变了!

不过他的转变,不全是他自己想通的,还有一部分大卫和比尔等人的功劳。

就像前几天,他又不想参加复活节的家族团聚,就被大卫痛陈利弊的“骂醒”了,才跟着德怀特·莱恩从休斯顿赶回家。

节日过后,卡内斯来到东京,进一步认识到了情报获取的重要性,并在离开前让比尔尽快组建自己的情报团队。。

这个活儿,比尔咬着牙无奈的接了。

可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范·巴提内,却被卡内斯带走了。。

但比尔心里非常清楚,卡内斯在离开时特意带走莱恩先生和巴提内,是为了向二人提醒,他们暂时还无法撼动比尔在这个小团队里面的地位。

不过暂时,也真的只是暂时而已。

如果比尔的能力不堪重任,莱恩先生和新加入的巴提内,一定会非常愿意把他“卷死”!

。。。

一个小时后。

港区,某栋高档酒店内。

比尔坐在客厅里,皱眉思索了良久,终于下定决心,拿起电话拨打出去。

“嘟嘟嘟~”

“喂~我是比尔·古瑟兰,找乔治·沙逊。”

“嗯。。”

“喂~乔治?是我。”

“哈哈哈~我听说,你前些天的米国之行,有点不顺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是啊,我还在东京。。”

“没有,卡内斯只在这里住了一晚,就回休斯顿了。”

“对,他去找大卫了。”

“为什么?我也想知道为什么!”

“你别忘了,他是我老板,我怎么能管住他?”

“你听到我说出老板这个词儿,感觉很意外吗?”

“当然!我的一切行动,都是在执行他的意志。”

“呵呵~不习惯?的确,我在最开始,也很不习惯。”

“但我也没办法啊,谁让他是我老板呢!”

“嗯,施罗特叔叔的女儿布莱兹,刚从大学毕业就已经和小彼得确定了婚约。。”

“所以你想投资黄金,应该联系小彼得,而不是我们!”

“是啊,我们暂时只对原油感兴趣。”

“我给你打这个电话,不是找你融资借钱,而是想和你们汇丰银行谈一笔交易。”

“这笔交易很简单~”

“我们承诺,在想要卖出持有的原油现货时,会优先通知你们。”

“而你们,只需要承诺把汇丰银行持有的和黄集团公司的33%股份,留给我们!”

“。。我知道!”

“前段时间,我对和黄公司的经营情况深入了解过,知道它的估值超过了60亿港币。。”

“你们从祁德尊手里拿到这些股份,也不是想把它转头高价套利,而是想找一个可以让它重获新生,继续发展壮大的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