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陶字

其中有一个小孩正蹲在一个泥缸前和泥巴,然后把和好的泥巴倒入模具之中。

很显然,这定然不是食堂。

“这是?”

“他是李校尉的儿子,叫做李仇!”缑松介绍道,随即又上前询问:“怎么,今天上课又不听劝,被老师赶出来了?”

李仇左右手的泥巴来回倒腾,然后头也不抬的说道:“我要学的是上阵杀敌的本事,才不整天和算盘珠子打交道呢!”

对于李旦的事迹,徐庶也有所了解,不过对方身上牵扯的有很多,所以徐庶忍着好为人师的想法,并没有多说,而是看起面前这个燃炉。

从李仇手里的模具可以看出,这些陶土应该是刻印着文字,徐庶大抵猜到了一些。

灵帝刘宏曾将《论语》、《春秋》、《周易》等七种经典的标准文本,刻四十六通石碑上,立在洛阳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这便致使天天有上千人去抄写,把太学堵得水泄不通。于是就有人发明用纸和墨拓去印碑文,供给人看,不用再抄。

事实上,从拓印石碑得到启发,许多人都能想到使用铜制作雕版,然后印刷文书。只是一来铜板制作费时费力,二来纸张价格并不便宜,所以此法 才没有广为流传。

不过这位大帅的想法更大胆,在有了纸张的大规模制作之后。他不刻石,也不制作铜板,而是采取烧陶的方式,制作模版。

徐庶走到一旁的架子上,上面摆放着许多陶字,徐庶用手捏了捏,有的松软,有的一捏就散,看来还在尝试当中。

“先生看看这个。”缑松从底下拿起一个活字,上面刻着一个“帅”字。

徐庶用手摸了摸,刻痕十分的明显,而且也保持了很好的硬度和韧性。

“想必先生也猜到了这活字的用法的,目前这是最好的配比,一个活字大体可供使用百次,不过大帅显然还不满足,于是便着人继续改良配方。

因为烧制陶字会产生大量的热,如今大帅上山不到半年的时间,西南一片的木头几乎被砍伐殆尽,所以郭令君便建议大帅把炼炉建在学堂边上。溢出的热量可以用来煮食烧水,这边还有一条水渠,从学堂往下有仓库,兵营……这些地方边上都挖了个池子,水流到这些地方还是温的,方便打水用来洗漱。”

“这山上真是到处都是学问啊!”徐庶感叹道,他甚至想到,把炼炉堆放在此,不仅可以借助孩童完成倒模这一工作,而且能让这些稚童认识到知识对现实的促进。而因为泥浆在别的地方配制,所以也不用担心泄密的问题。

治大国若烹小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