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九针十二原 第一 法天

黄帝说:我想听你谈谈五脏六腑的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歧伯说:五脏有井荥俞经合五个腧穴,五五共二十五穴;六腑有井荥俞原经合六个腧穴,六六共三十六穴。经脉有十二条,络脉有十五条,总共二十七种气血循环输注的路径。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在上为井穴,在手足指(趾)端的为荥穴,在腕踝关节附近的为俞穴,在经脉行径中的为经穴,在肘膝关节附近的为合穴。二十七种气血循环输注的路径,都在这五类穴位中。

关节的空隙,共有三百六十五处穴位,知道这些穴位的要点,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不知道这些穴位的要点,就会散漫而没有系统。所谓节,是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不是指皮肉筋骨。

观察病人的面色和眼睛,可以了解疾病的预后。审查病人的形态和动静,可以了解疾病的虚实。右手主推,左手扶持,然后进行针刺。针刺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神气,不要使其散乱。

凡是使用针刺治疗疾病,必须先诊察脉象,根据脉象的虚实,然后再决定治疗方法。如果五脏的精气已经衰竭于内,而医生反而在外面进行针刺,就会导致精气衰竭而死亡。这种死亡,病人的表现是安静的。如果五脏的精气已经衰竭于外,而医生反而在里面进行针刺,就会导致气血逆乱而死亡。这种死亡,病人的表现是躁动的。如果医生误刺了五脏的精气,就会使精气外泄;如果误刺了六腑的精气,就会使气血凝结。精气外泄,就会使病情加重而出现身体瘦弱;气血凝结,就会使肌肉腐烂而生成痈疡。

五脏有六腑与之相配合,六腑有十二原穴与之相联系,十二原穴出于四肢关节的部位,四肢关节的部位可以主治五脏的疾病。五脏有病,就应当取十二原穴进行治疗。十二原穴,是五脏接受三百六十五节经气的部位。五脏有病,其气就会反映在十二原穴上。因此,明确了十二原穴的位置,观察其相应的症状,就可以了解五脏的病变情况。五脏中的阳中之少阴是肺,其原穴是太渊,左右各有二穴;阳中之太阳是心,其原穴是大陵,左右各有二穴;阴中之少阳是肝,其原穴是太冲,左右各有二穴;阴中之至阴是脾,其原穴是太白,左右各有二穴;阴中之太阴是肾,其原穴是太溪,左右各有二穴。膏的原穴是鸠尾,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脖胦,只有一穴。这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

胀满的病症,应当取足三阳经的穴位进行治疗;飧泄的病症,应当取足三阴经的穴位进行治疗。

现在五脏有病,就好像身上扎了刺,衣服上有了污点,绳索打了结,河道发生了堵塞一样。刺虽然扎了很久,但仍可以拔掉;污点虽然很久了,但仍可以洗去;绳索打结虽然很久了,但仍可以解开;河道堵塞虽然很久了,但仍可以疏通。有人说久病不愈的病是不能治疗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善于用针的医生,治疗疾病就像拔刺、洗污点、解绳结、疏通河道一样。疾病虽然时间很久,但仍可以治愈。说久病不愈的病不能治疗,是因为没有掌握治疗的方法。

针刺治疗各种热病,就好像用手去试探热水一样;针刺治疗寒性病症,就好像人不想走路一样。阴中有阳的病症,取足三里穴,迎着经气的运行方向进针,不要有丝毫的迟疑,当经气运行到下陵穴时,就会停止,如不停止,再继续进针。病在高处而属于内脏的,取阴陵泉穴;病在高处而属于体表的,取阳陵泉穴。

一、《九针十二原:以周易哲学视角探析》

黄帝问医歧伯答,九针之法源流长。

易道阴阳调气血,针砭经络保安康。

虚实补泻明机要,上下求索探本源。

法天则地遵古训,传承创新谱华章。

诠释:

这首七律诗以《九针十二原》为主题,结合了周易哲学的视角进行探析。诗中描述了黄帝向歧伯请教医术,强调了九针之法的重要性,并指出其源于悠久的历史。易道的阴阳观念用于调和气血,针刺和砭石疗法可疏通经络,维护健康。诗中还提到了根据虚实情况进行补泻的关键,以及探究疾病本源的重要性。最后,强调了遵循自然法则和古代传统的重要性,并表达了传承和创新的期望。

这首诗以《九针十二原》为主题,通过七言律诗的形式,结合了周易哲学的视角进行了解读和探析。

诗的前两句“黄帝问医歧伯答,九针之法源流长”,描述了黄帝向歧伯请教医术,以及九针之法的源远流长。这两句开篇点题,引出了九针之法的主题。

接下来的两句“易道阴阳调气血,针砭经络保安康”,将周易哲学中的阴阳观念与针刺疗法联系起来,强调了通过调节气血和疏通经络来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小主,

“虚实补泻明机要,上下求索探本源”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针刺疗法中的虚实补泻原则,以及医生需要不断探索和追求疾病的本源,以更好地进行治疗。

诗的后两句“法天则地遵古训,传承创新谱华章”,表达了遵循自然法则和古代传统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将《九针十二原》与周易哲学相结合,阐述了针刺疗法的原理和应用,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医学的尊重和对创新的追求。

对于这首诗的诠释,你是否还有其他的要求或想法?可以随时告诉我,以便我能更好地满足你的需求。

二、《九针十二原:以周易哲学视角探析》

《灵枢·九针十二原》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篇章,它详细阐述了九种针具的形状、用途以及针刺的原理和方法。本文将以周易哲学的视角,对这一章节进行深度解析,以期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法天”,意味着遵循自然的法则。在周易哲学中,“天”代表着自然、宇宙的运行规律。而针刺疗法同样强调顺应自然,根据人体的气血运行、经络脏腑的关系来进行治疗。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与周易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相契合。

在针刺的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脉象,选择合适的针具和针刺方法。这体现了周易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即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同时,针刺也强调“适中”,即针刺的深度、角度和强度都要适中,不能过度或不足。这与周易哲学中的“中庸”观念相一致,即做事要适度,不过分也不不足。

此外,《九针十二原》中还提到了“补泻”的概念,即通过针刺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使其达到平衡状态。这与周易哲学中的“阴阳平衡”观念相呼应。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它们的平衡是宇宙万物和谐运行的基础。同样,在针刺疗法中,通过补泻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在针刺的过程中,医生需要聚精会神,细心观察患者的脉象和病情变化。这体现了周易哲学中的“敬慎”思想,即对待事物要恭敬谨慎。同时,医生还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准确地进行针刺治疗。这与周易哲学中的“自强不息”观念相符合,即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针刺疗法与周易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变易”、“中庸”、“阴阳平衡”、“敬慎”、“自强不息”等观念,都在针刺疗法中得到了体现。通过对这一章节的深度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周易哲学的内涵,同时也为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