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面面相觑,意识到黄琬不是开玩笑,这的确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孙策愿意让权,但他能让多少权?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的都是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蔡公,你有什么高见?”张纮转头看向蔡邕,拱手请教。
蔡邕抚着胡须,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大王明于治道,自胜而强,愿与大臣共治,他的诚意,诸位不必怀疑。”
“是,是。”众人纷纷附和,却还是看着蔡邕,等着他更有意义的意见。
“既然不用怀疑大王的诚意,如何界定君权,就只取于一个标准:如何与臣权保持平衡,既不至于责重难负,疲于应付,又不至于为权臣所迫,太阿倒持,更不能出现权臣仅凭玩弄手段就能谋朝篡位这样的事。帝系不固,天下不安,太平自然无从变起。”
黄琬忍不住了,直奔主题。“依你之见,究竟该如何设定君权才好?”
蔡邕没好气的瞪了黄琬一眼,继续不紧不慢地说道:“子琰,我只是个书生,施政经验远不如你,要说具体的方法,我就不献丑了。我还是说几个史书上记载的故事,供诸位参考。”
黄琬眉毛一扬,正要抢白蔡邕几句,荀彧不动声色地摇了摇头。黄琬见状,只好把涌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在座的都是当世英才,荀彧更是被何颙评为王佐,张纮、虞翻、沮授也都是一方俊杰,有他们在,毋须摧迫蔡邕。正如蔡邕自己所说,他的学问虽好,实际施政经验有限,不太可能有具体的办法。
蔡邕随即讲了几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