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竹架子宽约八十厘米 长约一米二,每隔一段距离,便有绳索系于竹架之上,将其牢牢固定于河边的树木上。
只见村民们行至河面上水稻最下游的一处绳索旁,解开绳索,用力拉动,那漂浮于河面上的两排竹架即刻缓缓向岸边靠拢。
早已在岸边等候的村民们迅速伸手抓住漂至岸边的竹架,继而挥舞起手中的镰刀,麻利地收割竹架上的水稻。
待竹架上的水稻收割殆尽,竹架便被顺势拉向下游。
而部分村民早已守候在下游,待竹架流至面前,迅速将原本相互扣连的竹架从河面上取下,逐一重叠放置。
另有几位村民赶忙上前,将一摞竹架抬至岸边,待其沥干水分后,再运回村子妥善存放。
至于这些竹架来年是否仍可使用,尚待来年方可知晓,即便无法再用,当作柴火烧亦无不可。
新任大队长王海远已与众人商议确定,来年于河面上的一侧河岸再多增一排,种植三排乃至四排水稻,如此一来,水稻收成必定更为可观。
村民们在河岸边的收割作业仿若一条精密的流水线。
水稻收割完毕放置岸边,即刻便有人抱走。
河岸之上,村民们早已扛来村里的搭斗,这搭斗乃是用木头制成的四方框形打谷农具,亦称为戽桶。
其外形呈四方形,恰似斗状,由四块木板精妙拼接而成,口径约一百厘米,底径与高各约六十厘米。
戽桶外侧设有八个耳孔,上部的四个耳孔用于拖拉,底部则配有两根拖泥,以便于田间操作。
在每一个搭斗之处,皆有四位村民轮流上前为稻子脱粒。
只见两两一组的村民来到河边,抱起收割好的稻子,走到搭斗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