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边关文武大臣,朝中有识之士,大都是支持通贡的。其实等徐阶当首辅的时候,他便意识到通贡的好处,但徐阁老深知舆情汹汹”爱惜羽翼”绝不肯改变国策。这也是他与高拱等人粗梧的重要原因。
在第一次,杀使绝贡,之后,高拱就愤然批评道:,兵交,使在其间,况求贡乎!杀一使者何武?就算不许,亦当善其词。乃购斩之”此何理也?横挑强胡,涂炭百万”至今无一人知其非者”后来又说:,今之以贡为疑,必曰宋以和议误国,不知此贡也,非和也。九夷八蛮皆许其贡,何独北虏而绝之?,他态度鲜明的支持通贡。
沈默也是支持通贡的。他没有那些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更能清楚的看到通贡的好处,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创新了一套更为强大的羁縻之策。并在高拱成为首辅之后,向他和盘托出,两人一拍即合。随后,亦得到了张居正的全力支持,于是内阁形成统一意见,在禀报隆庆之后,定下了这个,先战后抚,之策。
在这个策略中”战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蒙古人,而是为了使其恭顺,以便更容易对其羁縻。这是充分考虑当前国情的恰当之举”因为就像蒙古人没有实力占领〖中〗国一样,深陷财政危机的明朝,也不可能把蒙古人彻底消灭。
其实”若没有沈默饱受诟病的,借钱打仗”和张居正同样被骂得满头包的开源节流,明军连收复河套的力量也没有。但仗打到这一步,已经是极限了。对汉民族来说,一开仗,就意味着巨大的财政支出,像这样出兵十万的大规模作战,每天的消耗都令人恐怖。
张居正在写给沈默的信中”已经连连警告,三边民力已经极困”对各省的压榨也已经到了极限,如果不顾财力”派大军渡过黄河作战的话,到时候财政崩溃,激起民变,几乎是一定的。
而富商大户们也不是慈善家”他们是讲投资回报比的”能掏上千万两,已经是看在沈默的面子上了,让他们再掏钱,不是你要了他们的命,就是他们要了你的命。
更重要的是,俺答的土默特部不是一盘散沙的鄂尔多斯部,他们战力强悍”团结一致,且已经体会到了明军的火器、车阵之威,绝不会重蹈鄂尔多斯部的覆辙了。作为最优秀的军事家”戚继光在给沈默的报告中直言不讳,除非俺答主动与我们交战,否则我战车、步兵、炮兵部队,将完全失去作用。可供调遣的,只有三万余骑兵。这些骑兵,守卫套内绰绰有余,但渡河进攻却绝对不够。而且倾巢出动,还会导致河套失去保护。
因此,除非朝廷有足够财力”支撑在黄河北岸筑起那三座城池,建立起稳固的防线,否则不可再图奋进,当以守住套内为宜。
所以不管将士们如何渴望立功,朝中百官多么的豪情万丈,但现实已经摆在那里主力作战,基本上不会再有了。
那自然就该考虑“抚,了。这在收复河套”朝野激动的当间儿”是比战还要困难的事情。这也是大汉族思想弥漫的明朝的一贯问题”但凡有议和者,便会被群起而攻之。当年被蒙古人揍得遍体鳞伤,群臣尚且反对议和呢”现在局势正好,朝野上下,信心爆棚,恨不得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呢,谁敢贸然提出说,咱不打了吧”还不被吐沫星子淹死?
但确实不能再打了,不然就要出大事了。
好在执大明牛耳的阁老们”没有一个是怕事的。高拱说”我来扛这个黑锅。张居正说,不行”还是我来吧,我还有你这个首辅保护;要是你被弹成筛子,谁能保护得了你?
最后沈默说,你们都歇着吧,要是你们上,非得被骂成是奸臣误国不成。只有我这个收复了河套的”才能说这话而不被骂死。于是两人感动的握着他的手说,兄弟,你真敞亮啊当然,最后一句是沈默的想象。
沈默之所以愿意揽过这个苦差事,其实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自己身为宰辅”却掌握几乎全国的精锐,看似风光之极,其实也凶险之极!他的师祖阳明公,为什么名声那么高,却始终被排斥在京城之外?就是因为他战功赫赫,如果再让他入阁为相,皇帝肯定要睡不安稳了。
自宋朝以来,为什么没有一起大臣篡权成功的例子?就是因为历朝历代都严防死守,防止出现出将入相的真正权臣。
沈默的幸运在于,当今皇帝隆庆,是难得的宽仁之君,又有杨一清的例子在前,所以敢于承担重任,率军出征。但收复河套的功劳实在太重了”重得皇帝拿个公爵酬谢都不为过,他现在已经是内阁次辅”从一品的大学士了。可以预见的是,来日凯旋封公之日,便是他被闲置冷藏之时,且永无出头之日。
从一个政客的立场出发”沈默是不应该领兵出征这一趟,甚至不应该提出复套的。但他毕竟不全是政客,他没忘了那句,芶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他毅然决然的把个人得失暂时抛之脑后。
但现在,他已经对战事发展有了把握,如果再不考虑退路的,就实在太蠢了。所以沈默向内阁提出”以拜祭成吉思汗为契机,向中外传递议和的信号。
高拱自然无不应允,将此事向隆庆请示。隆庆对更改父政没有丝毫心理负担,何况他对师傅们也是无条件的信任,于是批红,发礼部商议相关礼仪。
礼部查阅典籍,发现根据记载,在建国后二百余年中,尤其是和蒙古关系相对较好的几个时期,历代皇帝曾多次遣使祭祀过成陵。这就好办了”大体照搬即可”但有一点,按照当时的记载,使者都行的君臣之礼。这在嘉靖以前当然没有异议”因为对待前朝帝王,就必须如此行礼。但嘉靖皇帝已经把元世祖请出了历代帝王庙,当时天下无不称颂。如今若是遣使前去祭祀元太祖”还行君臣之礼的话,难免引起争议。
对此,礼部不敢擅专,行文请示内阁。因为是代表皇帝跪,所以内阁也不敢擅专,也得请示隆庆。隆庆问以前是怎么搞的,内阁说,是行君臣之礼。隆庆是个好说话的,便道,那还有什么疑问,照做就是。
但内阁不能坑皇帝,便明言道,当时行君臣之礼没争议,不意味着现在没有。时移世易,我们已经五十年没拜祭过成蝼了,现在的人心看法,也与当时大不相同了。
这时候,就看出隆庆的长处来了,他在给内阁的上谕中写道:“是世庙之前,鞋子犯边厉害,还是之后厉害?如果是之前厉害,那么当然要按照世庙的作法;但如果相反,应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