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交通如此顺便,各地人来人往,管理起来想必也是极其费心的。
一些时空的朝廷看着那忘不了尽头的车,脑袋都大了。
毕竟朝廷总是要比百姓想的更多的。
他们暗自庆幸,幸好如今不是后世。虽然羡慕后人的生活,但那样庞大的流动,还仅仅只是一地,再想想后人喜爱游山玩水,来回奔波,秩序如何维护啊!!!
毕竟大量的流动是很容易生乱的,没有后世那样发达的生产力,他们真的敬谢不敏。
对于拥堵,最能感同身受的,估计就是处于中原盛世之时的人了。
唐代繁盛时,长安城是最大的都城,人口众多,如果没有严格的交通秩序,不仅耽误个人私事,甚至还可能会耽误家国大事。
因此,唐朝在交通方面是有明确规定的。
李世民看着天幕中的马咽车阗,心思百转,已经在想大唐的通行状况了。
古时百姓出行可没有天幕这般方便,堵车也是坐在车中等待。
他们只有畜力车、木船、轿子,牲口拉车这样简单的几大类,南方水多选择乘船,而在北方多用马车、或者骑行牲口,有钱的人家可能会乘坐轿子,不然就只能靠着自己的一双脚来赶路。
而长安城内平民百姓都是步行,禁止任何人在街市上快马行驶。若有违反者,重则杖责,轻则审问警告。
若是大唐国力愈发强盛,往来长安之人只多不少,或许大唐对于通行状况能有更好的规章呢……
李世民思考着。
关于分流,先秦古籍《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序三门。”
王城外之三门,三门中有三途,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车由中央。
在唐太宗以前,路上行人,车辆往来,尚无左右之分,靠“金吾晓传呼,以戒行者”。
即派专人在城内街道上游走呼叫,维持行人交通秩序和戒备防务。
后来,中书令马周提出了“城门入由左,出由右”这个行走法则,出入城门,进入的人左行,出去的人右行。
这个方法被李世民采纳了。
……
相比一些人对于交通的感叹,也有人好奇起来,怎么后人对某些地方的态度有些微妙,相比于另外两处,倒是比较偏袒澳地。
甚至连嫡庶都扯进来了,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还有港地后人开玩笑说什么不要发卖他,难不成后人也分嫡庶?
古时的宗法制也强调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的长子拥有优先的继承权和地位。
嫡庶不仅是家族内部的等级划分,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婚姻和家庭背景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嫡子因其母亲的地位,往往在社会等级中占据较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