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旗杆

张懋不出声倒还好,他这一出面,文官一方感觉头大如斗。

这是廷辩吗?

简直是大型认亲现场。

张周把旗杆一立振臂一挥,我跟皇帝是一伙的,我的意见是打辽东,谁赞成谁反对?然后在场的文臣武勋便开始各自找队伍站了。

如果说先前张周这边还有点“势单力孤”,只有皇帝支持而没有朝臣的拥护,但随着张懋走出来,其实也代表着,文臣和武勋已各自站队。

而张周就是整件事的导火索。

谢迁此时也很头疼。

他知道,这不是在辩论。

眼下只讲立场,不用讲什么道理。

他质问道:“英国公,以你多年戍卫京师的经验,认为此物可以在战场上有扭转战局的功效?”

可说是骂人不带脏字。

你英国公不就是个戍卫京师的勋臣?你有什么实际带兵经验吗?大明的边疆哪场战事伱参与其中?甚至你说哪一场你参与谋划也行!

谢迁这么说的目的,其实也是想提醒张懋,你个老小子别随便站队,我们文臣以前对你还挺不错的,你可别为了一时崛起的张秉宽,而乱了咱文臣和武勋和睦的关系和秩序。

张懋道:“别的不敢说,这点老朽倒是可以肯定。”

“唉!”

谢迁故意重重叹口气,摇头退回去几步。

其实他就是想告诉那些文臣,你们也被出来争了,这么争根本毫无意义。

就是讲立场而不讲道理了,张周这小子好像摆明要跟我们对着干,所以你跟他讲理他是不会正面跟你讲的。

什么理不辩不明,在这件事上根本行不通。

朱祐樘对于张懋的出场,却非常满意,他点头道:“当日朕出城祷雨时,英国公未曾文武大臣同行,而是前去张卿家那边观礼,看来还是有所收获的。”

“正是。”张懋也不含糊了。

当武勋的,为什么要站在文官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以前是没办法。

之前皇帝身边有佞臣,那也是李广之流,李广这些人能帮一些传奉官之类的,但能帮到英国公这般的勋贵吗?但现在张周崛起了,张懋在取舍上就很果断。

能把你们文官踢开,还不踢,那才叫傻子呢。

不知道什么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你们这些文官就是朝堂流水的兵,而我们勋臣才是大明稳定的基本盘。

朱祐樘道:“既如此的话,对于辽东的战事,便以结果来论。退朝吧!”

……

……

皇帝也不想听这种无意义的争论了。

他是替张周惋惜。

等散朝之后,朱祐樘将张周单独叫到了乾清宫内,连戴义等人都给屏退,意思是要单独跟张周“致歉”。

“秉宽,朕不该让你去的,本还想让你与朝中大臣和谐相处,如今看来……唉!”

在朱祐樘看来,在这次的朝议中,名义上是由张周替他承担了文官的火力,让文官把对皇帝用兵的质疑,转移到了张周身上。

张周成功挑起了那些文臣的敌对怒火。

虽然他这个皇帝的压力是减轻了不少,但张周却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替他在承担那股压力。

张周笑道:“陛下,其实无妨的。这本就是臣的本分。”

张周并不在意。

相反,张周还觉得……今天的朝堂廷辩,已达到了他“树人设”的立场。

这个人设,既是要给文官看的,也是给皇帝看的。

这不。

皇帝就觉得他很委屈,明明可以夹着尾巴跟那些文官和睦相处,结果为了帮他这个皇帝,跟文臣闹得很僵,以后可能都没法正经当官。

而在文臣那边……他这是输了吗?

张周觉得自己没输,当然也没赢,这种人设的表态,对于中下层的文官来说,只会抱着一股恨意,认为他张周是朝中不可控的因素,要把他打压下去。

但换了是刘健和李东阳这些人,他们明知打压不可为,还要继续为,那最后跟皇帝貌合神离的人可不是他张周,而是那群文臣了吧?

朱祐樘道:“或者还真不如,让你一直在东宫为讲官,这朝堂上的事,有时朕也控制不住。”

张周道:“陛下,有关鞑靼进兵,还有朵颜三卫进兵的事,是臣所提出的,如果此事臣不承担,那臣也就太没担当了。还请陛下不要再为臣惋惜,臣相信朝中那些阁老、部堂也是有胸怀之人,就事论事,应该不至于会对人而不对事的。”

“嗯。”

朱祐樘琢磨了一下。

如果刘健和李东阳他们因为张周这个人怎样,而去说三道四,而不管事情对错的话,那也就枉费他以前的信任。

再加上他对张周抱着愧疚,连说话时口气都软了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