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令提出对周王室取而代之的国策对晋国有利吗?
或者说,晋国历代先君有没有想过对周王室取而代之?
别问,问就是任何一名诸侯都有想过取周天子而代之,只是多数诸侯清楚跟白日做梦要差不多。
第一个向周王室吹响冲锋号角的国家不是别个,正是获得周王室相助甚多的郑国啊。
到了郑国各种上蹿下跳的阶段,其实周王室的威严已经没有剩下多少,撑着一张虎皮而已。
自从周桓王在“繻葛之战”被郑国将领祝聃射伤,并且在祝聃死后被厚葬,周天子就真的没有多少威严了。
其后,不管是哪个诸侯国争夺话语权,无一例外都是奔着分周天子的权柄而去。
即便是世代与周王室联姻的齐国,他们在齐桓公称霸那一个阶段,以为齐国不想取周王室而代之吗?
看看当时齐国成功称霸之后的种种举措,换作齐桓公晚死一些,亦或是管夷吾没有拦住,诸侯朝拜的唯一对象该是变成齐国了。
所以啊,孔夫子感谢的人是管夷吾,并不是因为鲁国与齐国变成死敌,才让孔夫子敌视齐桓公,不承认是齐桓公的功劳。
楚国争夺的一直都不是霸主地位,他们要得是将诸侯打服,使得天下更换一名共主。
以为晋国为什么要对上楚国?说是为了守护姬周的秩序,敞开来讲就是为了话语权。
而晋国起初并不是多么强横,多少认为单独靠晋国打不赢楚国,只能是扯周天子的大旗,拉上其余的诸侯。这个也是齐国历来看不起晋国的原因,哪怕后面齐国打不赢晋国,齐国也从未真正对晋国服气过。
那真的不是齐人死不服气,他们自强才成为霸主,可不是依靠外力。
晋国崛起之前或之后,甭管是“假道灭虢”和“泛舟之役”的背信弃义,亦或是第一次“弭兵会盟”的发生,确确实实也有很多为世人所诟病的地方。
因为晋国有太多被人诟病的地方,所以晋国也算是给世人开了一个坏头。
什么坏头?就是:谁的拳头大,谁的话就有道理。
什么情况?情况就是因为晋国能打,可以打得其他国家有理说不清。
有了晋国的所作所为,后面不管是国家或是个人,追求的不再是道理本身,变成谁强谁就具备讲道理的话语权了。
当然了,晋国没有坏到流脓的程度。
最为起码的事情是,等晋国称霸之后,真的在干维护宗周秩序的事情。比如晋国一直约束列国不得兼并,哪位诸侯不干人事也会遭到惩戒。
要是单纯来论事迹,晋国也真的扛旗在与楚国拼命,不使楚国之君取代了周天子。
扭扭捏捏,要做不做,怎么让齐国对晋国心服口服?
然后,晋国成功称霸,不也要求诸侯向己方进贡了吗?到了这一个步骤,其实是齐国想做而没有来得及的事情了。
了解春秋时期历史的人会发现,等着晋国要求列国进贡,齐国就变得消停了一些,后面晋国拒绝给周天子进贡礼器,更是让齐国完全噤声。
齐国为什么噤声?一方面是他们真的打不过晋国,再来就是等着晋国迫不及待找死了。
因为到了不向周天子敬献礼器这一步,但凡外面没有看上去能够威胁到晋国的国家,该是晋国君臣一步接着一步来,自认为会顺理成章的取代周王室了。
霸主召开会盟并不是单纯为了彰显威风。
齐国和晋国,或许加上楚国,屡次召开会盟有消耗列国国力的因素,更多的是想让诸侯习惯服从,等诸侯习惯了服从之后,取代周王室自然也就会少了很多的波折。
所以了,楼令明知道在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选择“虎牢”召开会盟会劳师动众,仍然站出来对晋君周表示支持。
这一次会盟很顺利,尤其是楚君招亲自到场且没有闹出什么幺蛾子,显得对晋国更加有利。
只是吧?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显得非常复杂。
楚国真不是单纯在示弱,他们错误预判了形势,以为晋国会见好就收。
自认为热脸贴了冷屁股的楚国君臣,他们回去之后必然一改温和,马上就会对晋国表现出强硬的那一面。
为什么?因为释放的善意没有得到回应,所以楚君招不想死于非命,只能是从鸽派转为鹰派。
千万不要忘记一点,晋国可是占领了“方城”之外的楚国土地,无法使用谈判的手段拿回去,使用武力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近现代流传着一句话:软弱之人注定无法当沙皇。
而沙俄的软弱可不是单指对外,对内是一样的。
楚国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沙俄,软弱的人无法坐到君位之上,不是对外要有战绩,一定要能够镇住国内的贵族。
继位的楚君招显然没有实力镇住国内贵族,并且他执政第一步是避战。
尽管楚国贵族没有听从楚君招的命令,导致再一次惨败在晋军手中,显示出楚君招的正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是,有时候正确不一定是正确,相反会极其招人恨。
也就楚君招是一国之君,换作事先断言会败的人不是国君身份,楚军战败的那一刻就要死了。
楚君招显示出了先见之明,获得了一次执行国策的机会,前去“虎牢”等着晋国示好,可是晋国并没有接受好意。
事情出现那样的进展,再是知道不能打的楚君招接下来明知道打不赢,也只剩下动武一条路可选。
楼令猜测明年楚国一定会尝试收复失地,并且楚国是举全国之兵而来。
“难办了啊!”楼令不是其它难办,主要是郤锜死在出征期间,郤氏一定会找鲁国麻烦。
复仇吗?是也不是。
郤锜的死因不是他杀。
可是,郤锜死在了鲁国。
哪怕是鲁国无罪,只要郤锜在征讨鲁国期间死亡,一定会让郤氏迁怒于鲁国。
郤氏一定会出兵征讨鲁国,无论谁都阻止不了。
而下一次征讨鲁国,不再会是国战形式,乃是郤氏发动家族私战,更使得其他人没有办法进行阻止。
什么以大局为重之类,说出来会让郤氏当成仇人,没人有那个胆量在这个时候招惹郤氏,招惹到了一定要被迁怒。
那个“没人”包括了楼令,连他都没有那个胆量,更不想进行丝毫的试探。
何必呢?对不对。
楼令什么毛病,要为了鲁国伤害跟郤氏的良好关系,乃至于搞得反目成仇。
众多的思量不能楼令自己背负,他在回国的路上给晋君周讲了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就是今年或明年楚国会主动挑起战事。
“上军将的意思是?”晋君周明知故问。
楼令说道:“楚国的内乱停了,只是矛盾并没有被解决。他们想要夺回失地,能不能夺回失地,关乎到楚新君有多少威严。”
楚国有“一鸣惊人”的典故。
楼令是万般不相信楚君招真的是一个软弱的君主,所表现出来对晋国的示弱或善意,不过是楚国连续大败之下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