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失而复得的包袱

李三古堆 老兵阿三 1457 字 2个月前

其实,古城不被淹没的秘密,除了其高大的城墙外,最重要的是,它拥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洪系统。

为避免内涝,当时的寿县先民在城内四角开挖出四个内河的蓄水塘。

当雨天城里积水过多时,水就会被引流到蓄水塘,经由涵洞排到城外。

同时,为解决城外洪水倒灌的问题,古城人还设计了月坝。

当城外的水位低于城内,涵洞的木塞子就会打开,水就排到了城外;当城外洪水高于城内的水位,涵洞的木塞子就会封堵起来,防止洪水的倒灌。

就是靠着这样一整套防洪系统,寿县在天灾面前一直金汤永固。

除了有“金汤永固"的称谓,寿县城还有“铁打的寿州城”之说。

北宋熙宁年间,为避战火和水患,寿县人决定在原有土城墙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一道能够永保子孙安宁的城墙。

想要筑造一道牢固的城墙,仅有城砖远远不够,还需要大量作为黏合剂的糯米汁和高黏度的内夯土才行。

但寿县当地并不产糯米和黏土,是降低要求还是继续坚持,古城人早有选择。

没有糯米,现在就开始种糯稻。夯土黏度不够,那就利用水路从河南往这里运黏土。

一船稻米一船土,春种秋收,舟船往复,工匠们从黑发少年变成了白发老人,穷尽一生,再将修筑任务交给下一代。

就这样过了150多年,历经了八位皇帝,数十任州官,一道全长7147米,高9米,底宽22米,顶宽10米的牢固城墙终于落成。

还不止于此,古城人用150年建造了一座城,而后世子孙又用了800年去守护这座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每次洪水过后,当地的居民就会将它再次加固,精心维护。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修缮就有29次之多。

“年轻人,别看呆了。"突然老交通员用调侃的口吻笑着说。

楚文明闻罢,收回思绪。他对着老人笑了一下。

“是不是要靠岸啦?"楚文明问道。

“对啰!"老交通员笑道。

看到老人慈祥的面容,楚文明将手里的包袱往肩上一背。

“年轻人,得有思想准备,等下可能会受到检查。你带的东西……”老人提醒着他。

楚文明一听,望了一下城墙上戒备森严的样子,心里“格登"了一下。

因为他的包袱里不仅有鉴定古董的工具,像显微镜之类的,还有一支手枪。

“把包袱给我吧!"老交通员善意地说。